首页 > 教育 > 快讯

傅刚:当今时代如何“读好书”

读书与国学 快讯 2021-01-01 00:08:01 0 自己的 学者 东坡 这是 要有

读书本是不必要多说的事,但实事求是地说,当下的读书确有问题了。我们都可以说自己在读书,但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好。现在大家都说当代学者远不如老一辈学者有学问,其实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老一辈学者会读书。

1 读书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怎样读书就是一个大问题。大学课堂只讲“概论”,学生不读“原典”,只会背概念,说起思想、规律等等是头头是道,但一落实到具体的书籍、内容,就浑然无知。因此,不仅对学生来说,对我们教师来说,如何读书成为一个问题。

读书需要兴趣,读书需要有热情。学生每年要给自己规定一定的读书量,大学里要结合上课的内容和老师的要求,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每门专业课制定重要的书目。同时,这还不够,要规定课程之外的书目,这就要结合个人的学习兴趣、专业兴趣,制定系统的书目,这应该是学生在大学期间最重要的、也是真正的读书,这与个人的专业选择有关,与自己的学识积累有关。

大学学习,有两种,一种是课内的,这是学校有计划地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内容,当然重要;一种是课外的,是根据个人的学习计划和人生规划制定的学习。我们的学生,往往注重第一种,这不能说不重要,但要知道,这还不是大学学习的全部内容,甚至第二种内容要大于第一种。现今,学校以绩点要求学生,而学生也以绩点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是大错特错的。

当然,重视绩点,也不是中国大学独有的,外国大学也看绩点,但是外国大学的绩点,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为什么呢?因为教育体制不同,国外大学的学生,一般说来一学期选两到三门课,最多能够选到四门课,那就非常辛苦了。一个学生选两到三门课,每门课都要保证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比如围绕这门课要阅读大量的参考书,准备大量的参考材料,撰写每节课讨论的作业。我们却不同,现在的大学生,一个学期大约都有六门以上的课程,甚至更多,还有许多不得不上的公共课等,这样一来,他们就不可能有时间去阅读课堂以外必须要阅读的参考书,更不要说去读自己专业兴趣集中的书籍了。这一点,我们也很无奈。

我只能说,要想得到真正的提高,就必须自己想办法满足第二种学习需要。要重视课外阅读,要充分利用图书馆,选择与自己专业兴趣相关的书,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量,丰富自己的知识库,一定要在大学四年期间完成个人的知识结构建构,这样在毕业时,就能够有比较坚实可靠的专业知识体系,从而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有了自己的这个体系,无论毕业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你的知识体系就是你的根据地。你一生的学习和工作就是一场战争,你得有目标,有可用的队伍,最重要的,你得有根据地,否则你就永远打游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会成功。

能够取得最后的成功,来源于平时的积累,而平时的积累能够得以持续永久,则来源于个人的兴趣和热情,对从事事业的兴趣和热情。大家都知道《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故事里有这么一段:“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这是庖丁解牛之后的状态,这是成功的喜悦,是大家都希望达到的境界。但是,这种境界的获得,却是庖丁数十年不懈地学习、操练、积累的结果。虽然他已经具有了高超的解牛水平,但他每次解牛时仍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这是达到了最高的道的境界了。有人说这是艺术家的境界,但也是学问家的境界。取得成功是喜悦的,但为了这成功的日积月累却是枯燥乏味的,而要想在这常人看来是枯燥乏味的日积月累中坚持下来,这就需要兴趣和热情。

人们在达到阶段性的目标后,难免会想停一下,歇一下,甚至还会觉得茫然。但真要停一下、歇一下,可能你就不再能够积攒足够的勇气和力量了,人的惰性是天生的,一旦失去了目标,失去方向,你就会失去动力,也就会不断地原谅自己,而这是一种坏习惯,最终将会使你一事无成而蹉跎岁月。怎么样才能有动力呢?这就是重新规划你的人生,重新制定目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提高兴趣,充满热情,鼓足勇气,了解自己的状态,知道自己还是一张白纸,必须保持如饥似渴的状态!

2 立志

读书需立志,常见人们只知读书,但对读书的目的不明确。不论你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树立人生的追求目标。这目标要高大,要有境界。高大是说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似乎现在年轻的一代一谈理想和抱负就会遭到耻笑,如果真是这样,这不是进步,是倒退。社会充满了竞争,人在社会中不进则退,退就是落后,落后就要受欺侮,因此你得要成功,成功才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够发现自己的声音,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是就现实的角度讲的。

从国家来说,国家也需要有用的人才,需要在各个专业领域里能够成为支撑的人才,这和个人的期许是相合的,是相辅相成的。不管大家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但都希望能成为一个做出成绩的人,做出成绩就是成功,但这个成功是以自身具备一定的素质为基础的,需要大家树立目标,并为这目标而努力。现在的形势却和以前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们要在社会上生存、做出成绩,需要面临残酷的竞争。要在这竞争中取得成绩,需要大家具备竞争的能力。能力可以在学习中培养,但也要有坚强的意志和自己的人生规划,也就是说不能自我陶醉、放松,自己原谅自己。要成为某一个专业领域里的佼佼者,制定的目标就必须要高远。

关于立志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古人谈得很多,大家熟知的如:有志者事竟成。人的一生,有若干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目标,后一个目标要比前一个目标更高,意义也更大,总结起来,你最后会达到自己人生的最终目标,那个目标才是高远之志。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向前进发的过程。古人云: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因此,《荀子·劝学》开篇便说:“学不可以已。”不可以已,就是坚韧不拔,要有恒心。《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

朱熹对立志有许多论述,他说:“学者大要立志。”“为学之道,大立志向。”如何是立志?他说:“立志要如饥渴之於饮食,才有悠悠,便是志不立。”“为学须是痛切恳恻做工夫,使饥忘食、渴忘饮,始得。”“圣贤千言万语,无非只说此事,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拔出心肝与他去做。如两边插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捲将去,如此,方做得工夫。若半上落下,半沈半浮,济得甚事?”“且如项羽救赵,既渡,沈船破釜,持三日粮,示士必死,无还心,故能破秦。若瞻前顾後,便做不成。”“如居烧屋之下,如坐漏船之中。”“不带性情底人,为僧不成,为道不了。”“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古今贤人都有许多这方面的体会,而在当今的社会里,也许更具有意义。《诗经·周颂·敬之》说:“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只要有立志,经过努力,你通过一天天不断地积累,最终你将会达于光明之境地。《荀子》说:“无冥冥之志者,无赫赫之功。”是不立志,则无可取成功。《中庸》:“是故君子尊德性而导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导中庸。”

3 读好书

那么如何读书,读什么样的书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要读好书。

什么是好书呢?答曰:要选择专业出版社的专业书籍;要选择有专业成就的货真价实的学者。

什么书是好书?这在古代也是一个问题。中国自发明雕版印刷以来,官私刻书随着读书的需要而越来越发达,但因为刻书者或因底本不好,或因坊家出于射利之目的,或因无力聘延名家校勘,故所刻书常会出现讹谬,有的甚至刻成坏书。而若读到不好的版本,读者当然会犯错误。

这里举一个例子:宋代朱彧《萍州可谈》:“姚祐元符初为杭州学教授,堂试诸生,《易》题出乾为金,坤亦为金,何也?先是,福建书籍刊版错误,坤为釜遗二点,故姚误读为金。诸生疑之,因上请。姚复为臆说,而诸生或以诚告。姚取官本视之,果‘釜’也。大惭曰:‘祐买著福建本。升堂自罚一直。’其不护短如此。”是见读书需用好的版本。然初学者如何能够选择呢?故清末张之洞专门约请缪荃荪为其编制《书目答问》,授诸生读书之津梁。此书至今仍然有意义,当然后经淮阴范希曾增补,其后亦不断有人增补,今有来新夏等《书目答问汇补》,大家可以参看。

古人读书,最重择取,谭献《复堂日记》说:“浙江书局刻诸子,《荀子》,谢墉、卢文弨本,《贾》《董》皆卢本,《法言》,秦恩复本。《中说》,明世德堂本,《老子》,会稽章氏原本校聚珍官本。《文子》,聚珍本,《管子》,明赵用贤本。《孙子》,孙星衍十家注本。《商君书》,湖州严万里本,《韩非》,吴鼒、顾广圻本。《墨子》,毕沅、孙星衍本。《吕氏春秋》,毕沅本。《淮南》,庄炘本。《尸子》,汪继培辑本。《晏子春秋》,孙星衍本。《列子》《庄子》,皆世德堂本。予欲广之,《韩诗外传》,赵怀玉本,《吴子》,孙星衍本,《盐铁论》,汪继培本,《新论》,孙冯翼辑本。《潜夫论》,汪继培本。《抱朴子》,孙星衍、严可均本。《说苑》《新序》《中论》《傅子》《正论》《申鉴》,未见善本。又欲广以《太玄》,万玉堂本。《论衡》足本,闽中周季贶藏。《文心雕龙》,黄叔琳本、顾广圻校。《金楼子》,鲍以文本。《刘子》,无善本。《风俗通义》,有钱校本。”以上所举多为子书,于此既见前人整理的成就,亦见古人读书慎于选择。

古籍流传至于后代,讹谬日滋,非整理不能卒读,然书坊往往为射利而粗制滥造。学者,尤其是初学者如何选取好书,确匪易事。缪荃荪编《书目答问》,为学者指点迷津,反映了当时书籍整理校勘的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新的要求,故范希曾又作《书目答问补正》。然时至今日,这些古籍整理更为繁荣,这些书在今天,已多有当代学者整理本,如中华书局所出《新编诸子集成》,是当代学者整理古籍的成果,我们若读子书,当然要选择中华书局版。

不过当代学者虽然已经整理有不少,也还有许多没有整理者,如《金楼子》,我们研究古代文学的人,都要使用的,但现在尚未见有好的整理本出现(近时许逸民先生刚刚出版一部整理本,填补了这个空白)。还有一些整理本,限于整理者的水平,恐亦未能让人信服,故仍须以清人整理之善本为主。

集部在清时相对不如经、史、子,但亦有好的整理本,如《文选》的胡克家本、《玉台新咏》的吴兆宜注本和纪昀的《考异》本、《庾子山集》的倪璠本、《陶渊明集》的陶澍本等等。当代学者重视集部,整理水平也较好,如中华书局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文革前所出“文学理论研究丛书”等,都是公认的善本,我们当然要读这样的书。至于今天,各家所出书水平已大大降低,不仅作者水平不够,编辑水平尤其低下,无可如何,相比之下,还是只能用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版本。

自1949年以来,我国学者在整理古籍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这为我们后学者提供了非常好的经过整理校点的古籍。这让我们不再像古人那样,往往因为得不到好的版本而苦恼。那么哪些出版社出的书可以信得过呢?大家就要对中国的出版社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比如古典文献和古籍整理方面的书籍,当然首推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其次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古籍部所出书。再其次,则一些略具专业水平的出版社,如江苏凤凰出版社、齐鲁书社等。现当代文学方面的首推人民文学出版社。翻译的外国学术著作,则属商务印书馆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学术研究著作亦如是,中华和上海古籍以及三联书店都是有学术信誉的。此外,大学的出版社则以北京大学出版社较好。大家购书如果涉及到相类的书籍,可以这些出版社所出书为主要参考。

哪些学者的书较为值得阅读呢?这也是我们学习中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晚清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开列了清代学者的名单,告诉读者他们治学的特征和专长。今时若要开列名单,难度大大超过张之洞。因为当代真学者太少,而所谓知名者,大多名不符实,那么如何选择呢?我想有一个规则还是可以参考的,即要看那个学者的出身,他是做什么研究的,从什么时候开始,是不是持之以恒,如果他现在所得名气与他的专业不符,则可怀疑。其次,看他有多少时间读书。真正的学者读书时间要多于写作时间,如果他一年写作数本书甚至十多本书,就可疑了。再如,有些学者整天从事的都是社会活动,国内国外地到处奔跑,那他也就值得怀疑了。

4 读常见书

读书的方法很多,就读书本身而言,就是读常见书。当今社会,信息发达,而公共图书馆既集中亦便于利用,不像古人,求书不易,如东汉蔡邕,入吴得王充《论衡》,遂秘之以为谈助,而王朗,为会稽太守,又得其书,及还许下,时人称其才进。或曰:“不见异人,当得异书。”可见不常见之书,在古时对一个人的才学精进起多么大的作用。但对于真正的学者来说,常见书才是进学的最好读物。

初进学门的人来说,亦须从常见书入手。时下出土文献越来越多,这对当代学者来说真是千古难遇。出土文献的确算是“异书”了,见当下有这么多学者纷纷涌入出土文献的研究,以异书名世,但也诚如前代学者所说:“学不穷根柢而但求其枝叶,譬之未知叔重(许慎)何所道、钱(大昕)、段(玉裁)何所明,而读甲骨文;班(固)、范(晔)之书、荀(悦)、袁(宏)之纪未能通晓,而考金石刻,其于学也,庸有当乎!”(余嘉锡为杨树达所作《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序》)是须通读常见之典籍,方可进一步研讨异书。

当然,常见书范围亦甚广,古代学术目录分类经、史、子、集,数量庞大,即以《四库全书》论,要想在有生之年读完,也是不容易之事。前代学者似有读完者,当代人好像还没有听说。因为古人以读书为乐趣,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他们是为自己读书,不像当代读书则完全与职业相关,工作的单位对你的读书作了许多规定,你不再有时间从容读书了,因此我们要知道选择,要根据自己专业需要,建立自己的知识库。

以古代文学专业来说,基本的典籍要读过,要有自己的规划,每年读多少书,什么书先读,什么书后读,都要有规划。经是基础,要先读,经中的《五经正义》,要按照计划,在若干个时段中读完。为什么要读经呢?张之洞《书目答问》说:“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由经学、史学入理学者,其理学可信;以经学、史学兼词章者有用;以经学、史学兼经济者,其经济成就远大。”小学是指文字、音韵之学,是读书的根本,当然要懂,经学则是各门学问的根本,故需先读经。

朱熹说:“凡读书,先读《语》《孟》然后观史,则如明鉴在此,而妍丑不可逃。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权衡,多为所惑。”朱熹谓《四书》是初学入德之门,故先须读《四书》。

其次读史,“二十五史”要看个人的情况,但根据自己专业兴趣,与专业时段相关的史书需先读。“前四史”要先读,正史之外,应配合《资治通鉴》读。子部则由儒及道、法诸家,先立正,其后才知辨别取舍。

集部是中文系学生重点要读的书,在广泛阅览文学典籍基础之上,结合专业要求读书。如《文选》《楚辞》、李、杜、白、韩、欧、苏等大家,自然是首先要读的。

5 读书的方法

读书法古人总结甚多,可以参看前代大学问家的意见。曾国藩称读书一要有志,二要有识,三要有恒。有志与前面所讲的立志相关,读书要明了自己的目的,知道读书为了什么,要有大志,才能随时给自己以动力。有识,则要能判断,有恒则要持续恒久。这些是大一些的道理,具体的,则视个人情况而定。但无论如何,要对典籍熟悉是一定的,这就要熟读成诵。

朱熹的《朱子语类》中,有许多如何读书的话。其《训学斋规》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虽说现在是电子时代,信息发达,工具先进,但人本身的记诵之功仍然不可缺失。

其次读书要主动,决不能被动。也即读书要有计划,要带着问题读书。书是老师,作者通过书本向你讲学,而你通过书本向作者求教,你要不断提出问题,当然,作者不能解答,但你要将问题记下来,思考—读书—思考,终能将问题解决。《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如何读书的最好教导,需要一生的体会的。

带问题读书,正如苏轼所说“八面受敌”,经典的书,一次只能解决一个问题,因此要反复读,每次读的收获都不同,不是说你读过就行了,读过有没有印像?解决你的疑惑了没有?解决了多少?所以好书要多读,熟读。

第三,读书中的笨办法。曾有学生问我读书之法,我答曰:最好的方法就是最笨的方法。这里最笨的方法指的是抄书和校书。前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抄书一遍,则胜读书十遍。

《南史》卷二二《王筠传》载其《自序》云:

余少好抄书,老而弥笃,虽遇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自年十三四,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载矣。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畧去取,凡三周五抄。余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子、史、诸集,皆一遍。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録。大小百余卷,不足传之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已。

又,《明史》卷二八八《文苑四·张溥传》:

溥 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録,以此也。

王筠、张溥分别是南朝和明代著名的学者,但他们都不倦地抄书,故能成大学者。再如苏轼,据宋人陈鹤《西塘集耆旧续闻》卷一记:

朱司农载上尝分教黄冈。时东坡谪居黄,未识司农公。客有诵公之诗云:“官闲无一事,蝴蝶飞上阶。”东坡愕然日:“何人所作?”客以公对,东坡称赏再三,以为深得幽雅之趣。异日,公往见,遂为知己。自此时获登门。偶一日,谒至。典谒已通名,而东坡移时不出。欲留,则伺候颇倦;欲去,则业已通名。如是者久之,东坡始出,愧谢久候之意。且云:“适了些日课,失去探知。”坐定,他语毕,公请曰:“适来先生所谓‘日课’者何?”对云:“钞《汉书》。”公曰:“以 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用手钞邪?”东坡曰:“不然。某读《汉书》到此凡三经手钞矣。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公离席复请 曰:“不知先生所钞之书肯幸教否?”东坡乃令老兵就书几上取一册至。公视之,皆不解其义。东坡云:“足下试举题一字。”公如其言,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无 一字差缺。凡数挑,皆然。公降叹良久,曰:“先生真谪仙才也!”他日,以语其子新仲曰:“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可不勤读书邪?”新仲尝以是诲其子辂。

如此之例甚多,可供参考。

次说校书,前人每谓书不校不读,先校後读,古时书往往未经校过,而古书往往有讹谬,如读未校之书,则往往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故清人特别重校书,也涌现了不少大校勘学家。我们今天所读之书,多经过清人的校勘,如《荀子》《墨子》《淮南子》《管子》等。又如《文心雕龙》,如果没有前人的校勘,我们今天对《文心雕龙》的理解,肯定会出现许多误判。

当然,自1949年以来,中国注重整理古籍,古代典籍多得到重新地整理,为读书提供了较好的样本,虽然如此,这些整理的古籍,也往往因各种原因,并不能没有讹误,因此,我们若进入学习和研究时,还是要明版本,知校勘,对可疑的字词进行校勘。

最后要说的是,读书须明体例。

书皆有例,然古时并未把例明说,如《春秋》,被《左传》总结有五十凡例,并不是孔子自己说的。这五十凡例,关乎经义,与后世编书之例又不相同。例者,类也,把同类的事归并立例,以便编撰时易于处理,同时,编著者的用心也往往在凡例中交待,因此,我们读书先要读例、明例,然后才能把握该书的性质、编撰的思想等。否则,一书上手,径读下去,最终都不知作者用意,甚或误判作者的意思。古人往往并不把例明白交待,列于书前,这就要靠我们去细心地体察了。

比如说《文选》,萧统编撰此书收录的标准,以及如何编排是在他的《序》里交待的。他表明作为“综辑辞采,错比文华”的文选,不收录经、子、史,这就表现了他的文学观。最后对如何编排则交待说:“凡次文体,各以汇聚,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略以时代相次。”这是说本书按文体编排,各体之中再依类别区分。至于作品之先后,则按时代顺序。这样,我们在读《文选》时,就可窥见萧统的文学观以及本书编排的体例了。这些技术操作的体例,往往是可以根据编辑的状况加以推定的,但有些表现编著者思想的体例,则需认真揣麿的。

比如《文心雕龙》,刘勰批评自先秦以来的作家、作品,但其中却没有陶渊明片言只字,前人因此推论陶渊明的文学地位在南朝时期不高,并以此作为一个有力证据。陶渊明地位在南朝时的确不高,但却不可用《文心雕龙》来作证。因为刘勰《文心雕龙》的一个体例,便是对刘宋以来的近代词人不作批评,而陶渊明在南朝时是被视作宋人的,故他能入《宋书》和《南史》。这样的例子很多,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慢慢体会到的,也是需要加以留意的。

感谢北大中文系傅刚教授授权发布!


海南人才服务网(微信号:WeiLai-YQF)

助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
海南亿企发商务有限公司
代办人才落户,代办工商执照,代理记账,商标专利

•海口公司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五指山南路国瑞城写字楼南座1202室

电话:0898-88332593

邮箱:52235227@qq.com

 

•三亚公司

地址:海棠区陶然湾1栋

电话:0898-88810199

邮箱:52235227@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nhlw.cn/jy/kx/0b6b1ebe837117ff6e6c3a8fef761f9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备案号:

琼ICP备19000951号-14 | 琼ICP备19000951号-20

Powered By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海南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