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快讯

核事业女英雄王承书:为报效祖国隐姓埋名,30年来与丈夫未见一面

夏天的激情 快讯 2022-03-15 00:43:51 0 自己的 中国 丈夫 美国 热核
1964年10月16日,这对于中国来说,是可以永载史册的一天,这一天,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原子弹的成功发射,证明了中国再也不是曾经那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了。在科技上,中国再一次站在世界的前列。

然而,此时欢呼雀跃的国民们,却没有人知道这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背后有一个女人日夜的艰辛付出,甚至在原子弹成功爆炸后,她也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继续投入到新的工作岗位之中。

她就是王承书,我国杰出的女科学家。那她又有什么故事呢?

求学生涯

1912年6月26日,王承书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书香世家,她的父亲是进士出身,但他不同于那些酸儒,反而积极接受新思想,曾经赴日本留学,回国担任高等学校的教授。她的母亲也同样出身名门,思想先进。

在父母的影响下,王承书从小就表现得与其她闺阁女子不同。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女孩子,就希望获得更多的帮助。反而时刻以严格标准要求自己。

小时候,王承书体弱多病,在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常常因为生病而请假,后来甚至发展到休学的地步。虽然中途都休学一年的时间,但是,即使在病床上,她仍然坚持学习,最终成功与同班同学一同参加升学考试,以优秀的成绩被高中录取。

那时候的王承书,不同于其他女孩子,喜欢文学方面,她反倒是对物理方面十分感兴趣。当时,她还没有从事科学研究,反而是把自己的满腔心血,全都倾注于妇女解放运动之中。在追求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在上学后,她一直以居里夫人为标准要求自己,希望自己成长为像居里夫人那样的人。后来事实证明,王承书得偿所愿,她真的成为了中国的居里夫人。

1930年,王承书因为成绩优异,被保送到燕京大学。这时,她面临着人生一大转折点,选择专业。当时身边人都告诉她:

“女孩子,你就选个师范专业就好。”

“女孩子,不用太拼。”

但是一向固执的王承书并没有选择,大家眼里适合女孩子的专业,或者是容易找工作的专业,反而选择了当时很少有女孩子学的物理学专业。在大学期间,整整两个年级里,她是唯一一个女生。

不过,虽然是唯一一名女生,但是,王承书的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令身边的男孩子都望尘莫及。1936年10月,王承书获得燕京大学的硕士学位,她也用实际行动打破了周围人对女人的刻板印象。

大学期间,由于王承书太优秀,导致没有男孩子敢来向她表白。不过,优秀的人又怎么会缺少青睐者呢?王承书在大学里还真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一生的挚爱。这件事情在当时还引起了一股舆论的风暴,这是为什么呢?

在大学里,她遇到了自己的丈夫张文裕,当时的张文裕是燕京大学的教授,同时也是王承书的导师。两人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即使是在思想开放的今天,也让人觉得难以接受,何况是在新旧思想碰撞的当时呢?

不过爱情的火花却跨越年龄与阶层的界限,她们二人被彼此相互吸引,虽然师徒的身份制约了两人的爱情,但是,却令二人更加爱对方。

后来,两人相爱的消息不胫而走,二人也引起了周围人的热议。但是,两人选择专心于学术研究,不理会外界的声音。

1939年,在著名的物理学家吴有训的见证下,她们二人才得以结为夫妇。结婚后,两人十分恩爱,经常形影不离。

婚后不久,张文裕转去了昆明西南联大工作,王承书不舍与丈夫两地分居,便也追随张文裕前往昆明工作。虽然王承书一直在追寻丈夫,但是婚姻生活并没有消磨她的斗志,反而让她更执着地想提高自己的学问。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承书得知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有一笔奖学金,这笔奖学金被他们用来,专门提供给亚洲有志留学的女青年。这对于女青年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求学机会。

王承书看到后,本打算申请奖学金,但是却发现里面赫然有这样一项规定:

已婚妇女不可以申请!

一向追求妇女解放的王承书,顿时气愤不已,心想为什么已婚妇女不可以申请?女子能否成就一番学问,也不是可以通过婚姻来决定的。她越想越觉得生气,她决定向奖学金委员会写信毛遂自荐。

在信中,她坦诚地说明了自己的情况,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心。最终这场独特的申请信,引起了奖学金委员会的注意,研究后决定给这个东方女人一次机会。最终,王承书成功地申请奖学金,被密歇根大学破格录取。

王承书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十分高兴的和丈夫分享了这一喜讯。丈夫也表示很理解,全力支持王承书远赴美国学习。但是,高兴的两人没有想到,正是因为这次求学经历,让他们滞留美国多年,归国无期。

1941年8月,王承书就满怀希望与憧憬前往美国。在美国的这段期间里,她凭借着自己执着追求学术之心,坚持地走在科研的道路上,丝毫不逊于美国本土的学生。

在美国,王承书坚持学习充实自己,但是,唯一令她感到遗憾的是,无法陪伴在丈夫身边,但是,上天仿佛听到了她的呼声,丈夫很快也接到了邀请,前往普林斯顿大学。

夫妻二人终于在美国再次团圆。夫妻二人为了自己的梦想,各自努力奋斗。

因为王承书在美国的刻苦与努力,1951年,她和乌伦贝克教授创建了以她们姓氏命名的WCU方程,当时震惊了学术界,众人都觉得很诧异,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料到一个东方女人竟然能取得如此成就。

一次成功并没有让王承书止步不前,后来,她又一次成功证明了索南多项式,再次令人对她刮目相看。

王承书研究成果的逐渐问世,也让她在美国声名鹊起。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她前途无量,必定会取得很高的学术成就。当时美国特别适合学术发展,人们都认为她会继续留在美国,在这样一个宽容的学术氛围下,继续从事科研工作。

但是,令众人没有想到的是,王承书一直没有想过要留在美国,反而一心想要回到中国,利用自己所学,支援中国科技发展。

其实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王承书就和丈夫商量,哪怕全部财产都留在美国,也要回国。但是她回国的申请,却遭到了重重阻拦。当时美国的政府有一条禁令:

“凡是在美学理工农医的科学家,不允许回到新中国。”

王承书由于科研水平较高,在美国极有知名度,她的名字赫然写在拒绝出国的名单之上。从这可以看出,美国是绝对不会允许王承书回到中国的。那么,她后来是如何回国的呢?

当初,回国申请遭到阻拦,王承书和丈夫两个文弱书生毫无办法。她们只好再继续留在这里研究,同时默默学习适合新中国发展的技术,默默等待着回国的机会。

但是她们没想到,这一等,就是七年的时间。这段时间里,他们的孩子都已降生,由于无法回国,只能无奈落了美国国籍。国家又怎么会允许中国公民被滞留在美国呢?王承书在为回国而努力时,国家也在尽一切努力,帮助海外华人回归祖国。

直到1954年,王承书无意中看到了一张不显眼的通知。那则通知上面写的消息,却令王承书热泪盈眶,直呼自己多年的夙愿马上就要实现。原来在那则通知上面写着:

经过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上的不懈努力,中美两国就中国科学家回国问题达成协议,凡是愿意回国的中国人都可以回去。

看到这则通知后,王承书连忙跑回家中,告诉自己的丈夫这一好消息。在这之后,夫妻二人就一直在为回国做努力。她们联系了国内的朋友,把自己宝贵的书刊和资料都分批寄往北京,光书刊和资料就足足有三百多个包裹。

同时,她们继续努力向美国政府递交回国申请。但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她们的申请一遍遍遭遇美国政府的驳回。王承书不肯放弃,美国政府一遍遍的驳回她们申请,她就一遍遍地递交申请。

在如此反复之下,终于在1956年,她们才得到了放行通知。1956年11月,早已归心似箭的夫妇二人把两部私用轿车,电视机,电冰箱等家产全部送人,只带上六岁儿子轻装上阵,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在回国之后,王承书立即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中。她看到经历过战火满目疮痍的中国,依然贫穷落后,内心百感交集。心中默念:这就我的国家,生我养我的家园呐,如果不能让她发展起来,那自己的多年所学,又有什么用呢?

不同于在美国优越的物质生活,回到中国的夫妻二人,一切从零开始。但面对物质条件的贫穷,夫妻二人没有一丝抱怨,反而斗志昂扬。

1958年时,我国筹建了热核聚变研究室。虽然研究室筹建了,但是这项技术在国内却是一片空白,国内没有人了解这一领域,即便对于王承书来说,这也是完全陌生的一个领域。

负责此项工作的钱三强孤掌难鸣,迫切需要人才的加入。于是他就想到了曾经赴美留学的王承书,钱三强知道王承书是最好的人选,但是,怎么能说动她又是一个难题。

最初,钱三强本以为王承书会拒绝,因为她也年近五十了,精力和体力早已比不上年轻的时候,但是当他来邀请的时候,已经46岁的王承书却坚定的说:

“我愿意!”

1959年,答应从事热核聚变研究的王承书,就被送到苏联学习培训。在苏联参加培训的这些年来,王承书天天手不释卷,苏联先进的科学技术,让她越发觉得自己在这领域的无知,即使年纪大了,经历不如年轻时,她也坚持学习。

在学成回国后,她用了七天七夜的时间,把当时美国新出版的关于热核聚变的书籍翻译了出来,给当时我国的热核聚变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这本书后来也成为了我国培养热核聚变方面人才的教材。

回国后,王承书就热火朝天地投入到了新领域的建设之中。在大家的努力下,热核聚变厂子做得越来越好,王承书那段时间每天都是笑脸,感觉胜利在望。

就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变故陡然而生,由于中国和苏联关系的恶化,苏联撤走了在中国的所有专家和设备,徒留中国空荡荡的研究厂和几个研究员。

王承书深知当时中国贫穷落后,如果建造起这么一座厂子,可以说是难如上青天。同时,人才的匮乏,也是中国建厂的一大难题。王承书在心中默默地对自己说:

“一定要让中国有属于自己的工厂。”

于是,王承书就开始了没日没夜疯狂的钻研资料,培养人才对而生活。后来,如她所料,热核聚变研究终于奠定了基础,取得了稳定的进步。

就在王承书在为了热核聚变研究呕心沥血的时候,又一项工作又在她不知道的时候降临了。

那是1961年,钱三强再次找到王承书。这一次见到王承书后,钱三强脸上掩抑不住的焦急,同时甚至还有一丝不好意思,他知道自己上一次就让王承书从事一种她从未接触的领域,现在又要让她进行高浓缩铀研究,为中国的原子弹研究奠定基础。

没想到,王承书看到钱三强一脸欲言又止的看着她,心中早已知晓必定有什么艰难的工作需要自己去做,一脸认真的看着钱三强。看到王承书认真的目光,钱三强只能试探性的问王承书:

“我们需要自己研制原子弹,想让你加入到原子弹的研究工作中去,但是这项工作需要严格保密,甚至你都不能出现在公众视野里,不会有掌声与荣誉,从此隐姓埋名,你愿意吗?”

王承书没想到钱三强是来找自己说这件事,这本来就是自己想要从事的工组,现在组织找来自己,那更是义不容辞,她掷地有声的说道:

“我愿意。”

“可是这项工作,你连你的丈夫都不可以告诉,你愿意吗?”

王承书心中突然犹豫了一下,想到自己朝夕相处的丈夫,她心里当然不舍得和丈夫分开很长时间,但是为国家做贡献的心战胜了一切,她坚定的说:

“没关系,我愿意。”

就是这两声“我愿意”让王承书30年来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从零开始的科研,何其艰难,更何况王承书还是一个已经50多岁的女人。

不过,王承书却选择放弃曾经所有的荣誉,自己跑到偏僻的工厂里去报到,甚至连她的丈夫都不知道她究竟去了哪里,只知道她在从事一项绝密工作。

在高浓缩铀工厂里,最初看到王承书只是一个女人,很多人对她并不是很重视,不过后来王承书的表现更是让无数男性科学家,都惊叹不已。这个出身书香门第,甚至曾经留美读书的女子,身上没有一点娇纵之气,工作起来比任何一个男人都要拼命。

研究条件很艰苦,王承书依靠自己多年来深厚的物理学知识,迅速掌握了高浓缩铀的科研知识,随后就进行了昼夜不歇的研究。这样高度的用脑工作,让王承书迅速地苍老起来。原本因为相貌美丽,在同龄人中显得格外年轻的王承书,在两三年的时间里,就增添了很多白发,看上去仿佛比实际年龄老了十岁。

哪有女人不爱美,王承书也不例外,但是为了祖国的建设,她心甘情愿放弃自己美丽的容颜。

后来,苍天不负苦心人,在经过三年的艰苦岁月后,工厂的研究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但是,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并没有让她名声鹊起,反而因为当时国家还有很多机密性的工作需要她来完成,所以她依然过着籍籍无名的生活。

1973年,王承书又开展了激光分离法的研究,取得了重大里程碑性的作用。

1992年,即使80岁高龄的她,仍然孜孜不倦工作。那时的她由于年纪较大,已经没有力气从事科研工作了,但是她仍然在教学的岗位上,为中国的科研事业培养后继人才。

即便晚年已经身患眼疾时,她仍然一篇又一篇地翻看学生们的论文,遇到看不清的字或者印刷不清晰的文字,她就用笔描深,然后拿着放大镜阅读。她曾说过:

“把我的学生培养起来,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时,这个对中国科学发展有如此大贡献的人,生活却简朴到令人难以置信。她家中陈设简单,说一句家徒四壁也不为过。

多年的工作其实早已让王承书积劳成疾,但是她却极少去医院治疗,因为她害怕影响工作,同时,她知道自己看病国家会给自己全额报销,害怕多花国家的钱。

晚年的时候,王承书老人患有白内障,当时医生都建议她打十针进口药。听到是进口药后,王承书顿时觉得费用不低,连忙问医生:

“这药得多少钱?”

“一支药600元,你放心,你的药是国家全额报销,你不用承担任何费用。”

王承书听到600块钱一针药时,顿时觉得不能让国家为自己多花钱,就幽默的说:

“你看我这眼睛,还值600块钱吗?”

王承书对自己的抠门程度,简直可以说得上是无所不用其极,然而,就是这样抠门的一个人,她对国家和社会数却无比慷慨。

从入党的那一天起,王承书就从二百八十多元的工资里,拿出二百元交党费,剩下的80元,她还要拿去资助那些生活困难的同志,所留给自己的不过微乎其微,有人经常委婉的劝她:

“你不能这样,你还得生活呀。”

她反而摇了摇头说:

“我既然入了党,就要给党做贡献,我用不了这么多钱,国家不用给我这么多钱。”

1992年11月5日,由于多年积劳成疾,王承书的丈夫张文裕先她一步离开人世。在丈夫离世后,王承书就将两人一生的积蓄,全部捐赠出来,用于祖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今在西江日喀则,还能看到一所以张文裕先生名字命名的“文裕小学”。

丈夫的离世,仿佛剥去了王承书全部的精力。本来身体很好的她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仿佛感到了死亡的降临。

同年年底,她收到了病危通知书。在收到病危通知书后,她拖着病痛的身体写了一封遗书。上面表示不要任何形式的丧事,这样会耗费金钱,同时,自己的遗体不必火化,全部捐赠给医学研究。存款,国库卷及现金等,除了留出8000元给未婚的大姐补贴生活以外,剩下的全部捐给希望工程。

王承书老人的一生,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生低调简朴,半辈子隐姓埋名,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毕生的经历,从来不求回报,甚至在死前也不忘国家,捐出自己全部钱财,没有留下一分给自己的子女。

1994年6月18日,辛苦了一辈子,也隐姓埋名了一辈子的王承书老人,终于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去远方寻找自己的丈夫。

她虽为一个柔弱的女子,但却担得起英雄二字。在今天,她的精神也永不过时,一直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


海南人才服务网(微信号:WeiLai-YQF)

助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
海南亿企发商务有限公司
代办人才落户,代办工商执照,代理记账,商标专利

•海口公司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五指山南路国瑞城写字楼南座1202室

电话:0898-88332593

邮箱:52235227@qq.com

 

•三亚公司

地址:海棠区陶然湾1栋

电话:0898-88810199

邮箱:52235227@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nhlw.cn/jy/kx/a7783fe359991751d844bfb7415c41df.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备案号:

琼ICP备19000951号-14 | 琼ICP备19000951号-20

Powered By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海南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