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快讯

创新中小学课后服务,重点解决这三个问题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快讯 2021-10-05 15:58:00 0 课后 评价 学生 教师 家长
为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创新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模式,将成为增强教育服务能力、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推进中小学生“校内减负、校外不增负”的重要途径。

具体而言,就是锁定要解决的问题,把握住创新的关键。

问题1:服务内容单一

方 法: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

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要立足学生的认知成长规律,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打造特色突出、切实可行的服务内容,“坚决防止将课后服务变相成为集体教学或补课”。

首先,聚焦认知特征,做到因材施教

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自我保护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不强。课后服务内容着重增添安全教育、传授基本生活技能,帮助其适应小学生活。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情感转折期,自主意识逐渐增强,但人际交往经验匮乏。课后服务内容着重增设团队活动,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各项能力和兴趣爱好,增进同伴交往。

初中生独立性获得较大发展,但普遍面临中考学业压力。课后服务内容重点向课业辅导倾斜,适当拓展自主活动,适时开展心理辅导。

其次,重视课业辅导,养成良好习惯。

课业辅导是中小学课后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课后服务开始前,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答疑,对课堂内容进行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习广度,增强学习深度,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再次,自选艺体课程,培养爱好特长。

中小学正是培养艺体爱好的启蒙阶段,学校采取学生必选与自选相结合的方式,规定每位学生根据自身特长或兴趣爱好,至少各选一门艺体课程,由学生申报,学校集中意见后筛选确定课程,打破传统行政班级教学,实行“走班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最后,增加实践体验,提升综合能力。

构建宏观课程生态圈与微观课堂生态圈双圈驱动的生态系统,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营造沉浸式教学情境。

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实现“做中学”;通过户外拓展,促进交流合作,释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通过手工制作,鼓励学生动手创造,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参观游览,激发学生的实践性智慧。

问题2:服务团队缺位

方 法:构建多元服务主体

中小学校要主动承担学生课后服务主体责任,充分发挥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防止校外培训机构乘虚而入,形成以专职教师为主,外聘教师为辅,家长配合、学生协助的多元服务主体,解决服务团队缺位的问题。

一是调动校内教师积极性,发挥校内教师主导作用。

结合教师专业背景、教学特长等设置课后服务课程,引导教师在课后服务内容上闯出新路子;发挥教师在时间、空间上的天然优势,时刻关注学生所思所想所盼,及时调整、增删课后服务内容,在课后服务对象上展现新作为;根据学生选课数与教师课时数给予教师相应劳动报酬,并对在期末考评及各项比赛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相应奖励,在推动课后服务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学水平、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巩固教育教学成果上彰显新担当。

二是拓宽师资队伍渠道,发挥外聘教师辅助作用。

吸引和鼓励外聘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与管理,实现校内外教师资源优势互补,缓解校内教师教学任务过重,充实课后服务项目:

如聘请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聘请“五老”人员讲党史故事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聘请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素质拓展活动;聘请艺体教练指导学生增强体魄、陶冶情操、激发兴趣、发挥特长。

三是组建学生社团,发挥学生自我服务作用。

中小学生不仅是课后服务的服务对象,而且也是课后服务的积极参与者,合理组建学生社团,发挥学生自我服务的作用。

鉴于社团组织的成员均为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小学生应由学校和教师规定社团活动的主题,并选派数名学生家长全程看护,以保证学生人身安全;中学生则可以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选题、自主活动,但制定的社团活动方案应由学校和教师审核。

四是完善家委会职能,发挥家长协同作用。

充分激发中小学生家长在加强家校合作方面的参与意愿,努力开辟多种适宜的途径,吸纳其充实课后服务团队。

在改革创新课后服务模式前,事先充分征求家长意见,主动向家长告知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安全保障措施等,根据家委会意见进行修改、调整、完善,保障课后服务的可持续性。根据居住区域进行家长轮值管理,为家长创造直接参与课后服务机会的同时发挥家长协同作用,实现家校共同参与、协同管理。

问题3:服务品质不高

方 法:创新服务评价体系

要用好评价体系这个指挥棒,坚持以“减负、增效、赋能”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创新全方位、全角度、全要素、全过程生态评价体系,突出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发挥评价的判断功能、调节功能,推动服务评价从工具价值向终极价值转变,实现教育回归本真。

其一,评价标准全程化,确保评价科学性。

结合课后服务持续性、全程性等特征,改变评价标准仅注重结果性评价的工具价值而忽略目的价值的传统模式,由静态评价向动态评价转变,结果评价向过程基础上的结果评价转变,阶段性评价向全程性评价转变。

评价标准要以减负、育人、服务等方面的效用为主,坚持即时性标准、阶段性标准、结果性标准,对课后服务进行全面评价。

其二,评价主体多元化,增强评价权威性。

改变教育主管部门自上而下进行评价的做法,调动同行、家长、学生等主体的积极性,实现多主体综合参评,加快构建学校评价、教师自评、同行互评、学生选评、家长参评的多元评价体系。

同时,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同行专家在具体课后服务中进行示范性检验或评价,即聘请教育界有威望的专家进行匿名或公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权威性。

其三,评价方法多样化,提高评价针对性。

采用测验的方式考查学生在课业辅导的达标情况,将成果直接量化,运用数据分析反映学生状况;采用成长记录手册的方式考查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达标情况,增加对学生的描述性学业述评,详细阐述学生在实践中的收获及存在问题;采用比赛、评比的方式考查学生在特长培养的达标情况,对于各级各类奖项予以综合加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利用评价软件,服务结束实时对每位学生的评价进行收集,对课后服务进行综合评价。

其四,评价结果实践化,彰显评价导向性。

通过评价结果来评判和检验课后服务的实效性。

具体而言,依据评价结果对照学校课后服务的定位和培养路径,找差距、补短板、完善发展思路,修正教学大纲、调整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方式方法,达到以评价促交流、以评价促改革的目的,推动课后服务成为调动师生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场,真正实现教师在课后服务上尽职尽责、关爱每一个学生。

(作者宁德鹏系南宁师范大学副教授、教育部就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欧阳孟林系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END

文章来源 | 光明日报(2021年8月17日15版)

微信编辑 | 李中华 霍聪颖(实习)

微信监制 | 赵满树


海南人才服务网(微信号:WeiLai-YQF)

助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
海南亿企发商务有限公司
代办人才落户,代办工商执照,代理记账,商标专利

•海口公司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五指山南路国瑞城写字楼南座1202室

电话:0898-88332593

邮箱:52235227@qq.com

 

•三亚公司

地址:海棠区陶然湾1栋

电话:0898-88810199

邮箱:52235227@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nhlw.cn/jy/kx/de569b501151a236ae92f0f6128b38b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备案号:

琼ICP备19000951号-14 | 琼ICP备19000951号-20

Powered By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海南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