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快讯

让送礼回归本真——中美送礼文化对比

USA另一面 快讯 2021-02-10 19:00:59 0 礼物 老师 小明 家长们 辅导班
中国送礼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鬼神,向鬼神呈献礼物。也有一种说法是起源于远古部落战争中战败部落对战胜部落的“纳贡”,战败部落要定期向战胜部落送去食物、奴隶等贡品,以表示服从,乞求庇护。

经过几千年的演化,中国的送礼文化具有了非常丰富的内涵。人们在不同的节日向不同的人送去不同的礼物,也于婚丧嫁娶中制备特定的礼物表达心意,同时社会交往中也存在着丰富的送礼文化。

对于节礼,已为传统习俗所规定,如今日益淡化,人们的争议极少。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应着手予以保护。比如关中地区重阳节时有送“花馍”和“香包”的传统,近些年已经开始淡了,如果不加以保护,估计很快就消亡了。

婚丧嫁娶、生日、祝寿的礼物,原本也有一定之规,目前面临的问题除了与节礼一样的传统消亡风险,还有日益膨胀的攀比“涨价”之风。原本只是一种心意表达的仪式,却成了很多人每年必须在家庭预算中单列出来的沉重负担。

这一点并未引起国内民俗学者的足够重视,虽偶有谈及,却不见有效的“声音”。民俗学者和愿意维护中华文化的人们需要在维护传统仪式感和批判物质加码方面同时发出更强大的声音。

社交中的送礼,带有更强的功利性目的,因而争议一直比较大。确切来说,上面两种“礼尚往来”也可以算社交,但这里主要指非熟人的社交,意即非血缘亲戚和亲密朋友之间的交往。

社交中的送礼,该不该送?送什么送多少合适?送礼的边界在哪里?

这里最容易回答的是边界问题。因为法律有明文规定,达到一定的价值额度可以认定为行贿。但送礼的边界还不仅仅在于此,它包含更广泛的内容,比如人民教师收礼的问题……

小明是某小学三年级学生。为了能让小明在学校得到老师更多的照顾,小明的爸爸每逢过年过节、老师生日都会去学校给老师送上应景的礼物。礼物价值不高,一般也就几十块、一百来块钱。

接了小明爸爸的礼物,老师虽有不为这每次几十块钱礼物折腰的清高,但毕竟拿人的手短,平时总会有意无意地多关照小明一点儿。

小明爸爸的做法很快为班里其他孩子的家长获悉,有样学样,家长们都开始给老师送礼。

起先家长们还跟小明的爸爸一样就送个几十块钱的小礼物,但随着家长交流的持续,老师在每一个孩子身上态度的变化,礼物的档次就变得越来越高,到后来几千块钱的名牌就成了“基础配置”。

接受了所有学生家长礼物的老师,起先还表现得工作干劲更足,对每一个孩子更上心,时间久了,首先是不会特意关照谁了,然后是对谁都一样地回到未曾收过礼以前了。

毕竟礼物的刺激是短暂的,老师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既然大家都送礼,送的也都差不多,那岂不就跟当初没人送一样吗?

家长们觉得,不对啊,礼物都送了,怎么不见老师特别关照我们家孩子呢?可能是礼送轻了。于是继续加码,家长之间开始进行送礼的恶性竞争。

老师尝到了甜头,书生气渐消,头脑越来越活,也越来越觉得自己干嘛这么费劲巴拉地上课呢?挣的工资还没有家长们送的礼物值钱。

这时候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人民教师在心底里已经开始向一个“知识资本家”转化了。

“知识资本家”每天忙于和家长们“交流”,没有太多的时间备课,上课也没有以前那么专注和认真了。

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有限,于是在家长的要求下纷纷向老师提出希望老师能给他们补课。老师眼前一亮,新的“商机”出现了,课后辅导班开课了。

辅导班收的费用远远多于学生们在学校的开支,老师也不再热衷于收家长的礼物。这种灰色地带的收益远少于辅导班的“正规”收入,且风险虽然不大,但毕竟也有。

不久后,有关部门开始对教师收礼不良风气进行严查。于是乎,家长们送礼的难度越来越大,有门道送到老师手里的都被视为“成功人士”。

老师非常隐蔽地收了礼,孩子可以得到更多的课堂照顾,在上辅导班上花的钱就能少很多,这样算下来家长也划算。

而那些没有门道的,只能花更多的钱送孩子上更多的辅导班,负担越来越重。家长们一琢磨,还是送礼更有价值。于是,想方设法躲过监管,翻着花样地加码送礼大戏……

以上故事纯属虚构,目前存在的校园送礼风气与辅导班有没有关系笔者也无从知晓,但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资本逻辑侵入了本该纯洁的教育系统,使教育丧失了它原本应有的公平性,人间最后的道德净土被重新犁过。

社会上的送礼之风自然更甚,一样的是,资本和商业的逻辑侵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给你送100块钱的礼,所希望得到的是你200块、500块、1000块的回报,而这个回报又不需要你自己承担成本。于是乎,看上去,“双赢”。

这个成本谁承担了呢?“公家”、他人或者将来的人。

受这种利益驱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送礼的游戏中去,最终造成的后果是社会风气日益倾颓,社会运行成本不断被推高。好人难做,正事难办,社会危机不断积累,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脆弱。直至有一天,危机全面爆发,所有人都输了……

美国的送礼文化不知是否也可以说源远流长。若不可算源远流长,那也正是它的这一特点使它更好地保持了送礼本来应有的意义。

美国人的送礼很少作为一种社交方式,主要是在亲戚朋友之间进行。像国内过个年回来要给领导带礼物这种事,在美国很少见。

在礼物选择方面,以美国中小学的送礼来看,主要是贺卡、巧克力、小额购物券(一般价值二三十美元)和学生自己做的手工等。这些礼物的价格都不高,表达心意的作用远大于礼物的实际价值。像中国有些家长动辄送老师几千上万元的礼物,美国老师根本不敢想。

在礼物的包装方面,美国人很讲究包装的精美和仪式感。即使一美元的礼物,也一样用包装纸包好才送别人。

美国人在送礼方面的这些特点是值得我们参考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借此来为我们自己已经偏离太远的送礼文化纠偏。

当然,那种当面拆礼物的动作就不一定要学人家了,我们还是要保持我们的文化特色。

中国人的送礼,最本质的内容和美国人一样,是心意的表达。

同时遇着婚丧嫁娶等大事送礼,也是为主人家操办大事和酒席的一种补偿。

再者,亲戚朋友之间,在同一个时点,贫富有殊,送礼时贫者给予少一些,富者给予多一些,也是一种社会成员间以富济贫的方式。这些都是送礼的正面价值。

回归送礼的正面价值,回归送礼的心意表达本真,真切、温情而少铜臭味的礼尚往来才是干净而美好的。


海南人才服务网(微信号:WeiLai-YQF)

助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
海南亿企发商务有限公司
代办人才落户,代办工商执照,代理记账,商标专利

•海口公司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五指山南路国瑞城写字楼南座1202室

电话:0898-88332593

邮箱:52235227@qq.com

 

•三亚公司

地址:海棠区陶然湾1栋

电话:0898-88810199

邮箱:52235227@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nhlw.cn/jy/kx/f342bf12528b04e514aff2d4abdabe4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备案号:

琼ICP备19000951号-14 | 琼ICP备19000951号-20

Powered By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海南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