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文 > 海南故事

千年黎锦手手传

黎锦走向世界的背后离不开一代代传承人的努力和坚守千年黎锦手手传

千年黎锦手手传

刘香兰在织黎锦。 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 谢凯

绵延3000年历史的黎锦,就像一本述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史书,极具民族历史文化价值。

在传承过程中,传统黎锦纺染织绣技艺曾一度处于濒危状态。2009年,黎锦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黎锦技艺不但得到很好的传承,更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逐渐成为海南文化的一张名片,这背后离不开一代代黎锦传承人的努力和坚守。

刘香兰:让黎锦代代相传

刘香兰是五指山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织造技艺传承人,如今,她还是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和五指山市部分小学的客座教师,定期到学校给学生授课,教授黎锦技艺,让黎锦技艺代代相传。

每个周三的下午,在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的黎锦技艺传习教室里,十几名学生在这里上课,他们中有的专心织黎锦,有的纺线,有的则在进行图样设计……刘香兰来回穿梭在学生中间,时而侧坐,时而半蹲,耐心地进行指导。

“我的黎锦技艺是从母亲那里得来的。”刘香兰回忆,小时候,自己经常趁母亲农忙时,偷偷拿着她的工具织锦,憧憬着自己有一天也像母亲一样织出美丽的花纹图案。

小时候村里妇女几乎都会织锦,得闲时大家聚在一起探讨织锦技艺。可让刘香兰没有想到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她发现身边织锦的人越来越少,到后来,织锦变成了只有上年纪的妇女才会的手艺活。“很多年轻人不再愿意去学习和接触织锦。”

2008年,省里相关部门启动“黎锦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申报工作时,刘香兰第一个报了名,并成功入选。得到“黎锦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后,刘香兰开始在村里建立黎锦传习所,召集村里的妇女一起织黎锦,让更多人加入黎锦技艺传承队伍中来。此外,她还去学校讲课,向当地的年轻学生们传授黎锦纺织技艺。

“我们在2013年启动了黎锦进校园的实践课程。”五指山市文化馆馆长张欣欣介绍说,古老技艺的传承,还是要回到年轻群体当中,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最传统最正宗的黎锦技艺。

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于2011年开设了全日制黎锦专业,是目前海南全省唯一一所开设黎锦专业的学校,刘香兰是首批被聘教师之一。

“黎锦教学现在是我的主攻方向,黎锦改变了我的生活,也改变了我的人生。”刘香兰说,在教学中,她一直倡导学生们要不断将黎锦技艺与时代特点相结合,创作出符合现代时尚特点的黎锦作品。

“技术可以学,理念一定要跟上。”刘香兰一直强调要将现代设计理念与民族工艺技巧相结合,她鼓励学生们创作出更加贴近生活的作品,让古老的技艺继续焕发出新活力。

卓书颜:让黎锦生动有趣

在黎族文化的诸多符号中,五指山市水满乡黎族姑娘卓书颜最偏爱黎锦。

“黎锦是黎族人民的精神财富,在外打拼时有时也会穿黎锦服饰。”卓书颜说,她要通过有活力、有魅力的黎锦设计,讲述黎族人的黎锦故事,让黎族传统文化“活起来”。

大学毕业后,卓书颜在深圳、新疆等地打拼十年,2017年,她毅然返乡创业,回到五指山成立了海南山上黎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新传播方式,传承黎族传统文化。

卓书颜七八岁时就跟着外婆学织黎锦、缝纫、做八角凳。那时外婆总是念叨“黎锦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可当时她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只觉得织锦腰机上的彩线经纬交织、竹梭上下翻飞,十分有趣。

千年黎锦手手传

卓书颜(右)与老手艺人交流织锦技艺。受访者供图

返乡后,她发现,年轻一代的黎族青年很少穿黎锦,许多传统黎族风俗正逐渐消逝。

如何把黎族传统文化做出原味的同时又能吸引年轻人,是卓书颜思考的问题。

黎锦作为黎族人民表达情感的主要载体,其丰富的纹样、图案,将民间传说、农耕场景、日常生活、美好祝福等皆记录下来。

为了把最原始的黎锦技艺展现出来,卓书颜不断寻访黎族长者和黎锦技艺传承人,收集到许多古老而不同类型的黎锦。收集过程中,她还会将黎族各方言区服饰及图案归纳整理,便于日后研发黎锦纹样。

“传统文化要注入新元素,才能让人们接受,并且易于传承。”卓书颜说,纯手工织造的黎锦费用高,使用面不广,游客买回去,往往只能作为摆设。鉴于此,卓书颜不断将时尚元素与传统技艺相结合,开发出新的黎锦产品。

如今,卓书颜的公司业务范围已经扩展到文创设计及开发、民族民俗文艺活动策划等多个领域,也收获了市场的认可。未来,卓书颜还想继续创新和转化民族文旅资源,让黎族传统文化不断得到传承和发扬。

千年黎锦手手传

黎锦鼠标垫。 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陈孟丽:让黎锦走上秀场

这段时间,陈孟丽很忙。从一个创业青年到海南岛国际时装周的主题秀设计师,再到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公园雨林文化展中的黎锦新锐设计师,一年时间,陈孟丽的生活因黎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千年黎锦手手传

陈孟丽展示黎锦文创产品手提包。 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从小在五指山长大的陈孟丽,是一个地道的黎族姑娘。“黎锦非遗文化一直吸引着我,我特别羡慕那些黎锦织娘,因为她们传承了我们黎族的优秀文化。”陈孟丽说,黎族织娘能利用各种不同的纺织工具,织出色彩斑斓的锦、被、单、筒裙、花带等产品,让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保留的同时,也让年轻一代的黎族青年感受到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支撑陈孟丽的,不仅仅是爱好,还有一份特殊的民族情结。从纺织工艺与贸易专业毕业后,陈孟丽不顾父母反对,回到五指山,投身于黎锦等黎族非遗文创产品的研发,致力于让古老的黎锦等产品焕发新的魅力。

陈孟丽于2014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多年来,她走遍五指山的各个黎族村庄,跟着刘香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习黎锦技艺,自己动手设计、制作、销售黎锦。

“传统的产品要想走进更大的市场,必须与现代结合。”陈孟丽说,民族创新服饰不仅仅体现在黎锦元素的应用,还需要在设计和裁剪上下功夫,设计出符合当下潮流的款式。

在创业的道路上,陈孟丽尝试通过局部采用手工黎锦面料,让服饰更接地气,也让昂贵的黎锦服饰价格更为合理,普通人也消费得起。

有了产品,还要有舞台展示。陈孟丽的办法是参加比赛。这几年间,陈孟丽不断参加省内外各大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通过比赛竞技提高自己产品的竞争力和知名度。

2019年,她将最初的个人工作室转为企业,开始运营成熟的黎族文创产品。如今,她设计的黎族文创产品已超过100种。

2021年11月,海南岛国际时装周的主办方主动邀请陈孟丽参加黎锦主题时装秀。时装秀上,陈孟丽的作品收获了外界的一致认可。

陈孟丽说,未来,她将创作更多富含黎族传统文化的文创产品,让黎族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2019年

黎锦技艺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览,

是中国首个、世界第二个

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展览的非遗项目。

千年黎锦手手传

传统黎锦。 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数说黎锦

■ 海南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三级名录体系。

■ 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项,国家级名录项目32项,省级代表性项目82项,市(县)级代表性非遗项目355项。

■ 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9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49人,市(县)级代表性传承人625人。

■ 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已列入省财政年度经费预算,自2011年起每年达1000万元。

■“十三五”期间,中央和省财政共投入我省非遗保护专项经费8421万元(其中中央1991万元,省财政6430万元),主要用于非遗保护传承、传播、研究和利用等,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活动给予补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2万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7000元。

文字/谢凯 制图/孙发强


海南人才服务网(微信号:WeiLai-YQF)

助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
海南亿企发商务有限公司
代办人才落户,代办工商执照,代理记账,商标专利

•海口公司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五指山南路国瑞城写字楼南座1202室

电话:0898-88332593

邮箱:52235227@qq.com

 

•三亚公司

地址:海棠区陶然湾1栋

电话:0898-88810199

邮箱:52235227@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nhlw.cn/lsrw/hngs/48a4bf833e44d060c7bca0167169af1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备案号:

琼ICP备19000951号-14 | 琼ICP备19000951号-20

Powered By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海南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