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文 > 海南故事

“非遗”颂盛世 匠心报祖国

莫中圆 海南故事 2019-09-30 17:11:00 0

海南5位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生日礼物
“非遗”颂盛世 匠心报祖国

文\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胡丽齐 任桐

“我们祝福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愿你月儿常圆儿女永远欢乐。我们祝福你的生日我的中国,这是儿女在远方爱的诉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南海网策划推出“传承技艺献礼祖国”活动,联手海南非遗传承人符秀英、黄玉英、吴名驹、陈桂红和民间艺人马萍珠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生日礼物,祝福祖国生日快乐!


符秀英献礼作品 黎族双面绣《龙凤呈祥》 匠人心语:“龙和凤代表吉祥如意。我想用这幅作品祝福祖国明天越来越美好。”

符秀英:绣出美好新生活

来自白沙黎族自治县的符秀英今年54岁。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白沙目前唯一一名同时掌握黎族传统纺染织绣四大工艺的传承人。

“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绣了一幅黎族双面绣,名为《龙凤呈祥》。”符秀英对记者说,“龙和凤代表吉祥如意。我想用这幅作品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祝福,祝愿祖国明天越来越美好。”

2005年,40岁的符秀英回到老家白沙牙叉镇儋州村看望80多岁的姑妈符明兰。符明兰对符秀英说:“跟我学学双面绣吧。我已经老了,如果哪一天走了,就不能教你学习这门手艺了。”

为了不辜负姑妈的期望,符秀英开始学习双面绣技艺。没想到,仅仅两个月后,符明兰就去世了。

符秀英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双面绣学好,不让姑妈留下永久的遗憾。此后,只要听说哪里有精美的双面绣图案,她就坐车前去观摩学习。有时,她还将那些精美的双面绣图案借回家,将图案复印下来,然后不断揣摩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不断学习中,符秀英的双面绣技艺日渐成熟,她的作品图案生动、色彩鲜明。

时至今日,符秀英仍然坚守着从祖辈那里流传下来的传统刺绣技艺。她将一朵朵棉花手工织成细细的棉线,然后将棉线与黄姜等材料放入水中用柴火煮。经过反复浸泡后,棉线染上了深浅不一的颜色。“双面绣并不是先在布上画好图案才开始绣的,拿起针前就要在心里勾勒出整个图案。”符秀英说。

当地时间2019年9月6日下午,“黎锦经纬记:守护与传承——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与传统游戏、方言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开幕。符秀英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针对黎锦纺染织绣技艺进行了专题发言,“我要让更多人看到黎族双面绣的美,让这门传统技艺不断传承下去。”


黄玉英献礼作品 黎陶《丰收》 匠人心语:“这个黎陶米罐表达了人们丰收的喜悦,我想将它作为礼物祝福我的祖国。”

黄玉英:泥火交融运匠心

制陶技艺在制陶人的手中不断薪火相传。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保突村村民黄玉英是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从玩泥巴到潜心钻研,从“依葫芦画瓢”到不断创新,她为古老的制陶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年52岁的黄玉英制作陶器已有30多年。她的母亲羊拜亮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是黄玉英学习制陶技术的启蒙老师。

“小时候,母亲在家里制作黎陶,我就在旁边玩泥巴。母亲经常用竹筐挑着自己做的黎陶去给我们换米吃。”黄玉英对记者说,那时的保突村几乎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制陶,但是她的母亲手艺最好。“白天,母亲在生产队里工作,晚上又在家里制陶。她用勤劳的双手养活了我们一家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用黎陶换米的谋生方式早已消失,黎陶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尽管如此,黄玉英与母亲一直都在坚守手工制陶的传统工序。

在创作过程中,黄玉英发现,以前的黎陶作品设计较为单调。她又在原有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黎陶上雕刻黎族图腾图案,为古老的“活化石”注入新的活力。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黄玉英制作了献礼作品——黎陶米罐,名为《丰收》。“母亲不仅将黎陶技艺传授给我,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生活不会亏欠勤劳的人。这个黎陶米罐表达了人们丰收的喜悦,我想将它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礼物,祝福我的祖国!”黄玉英说。


马萍珠献礼作品 剪纸《春蕾》 匠人心语:“我在这幅剪纸作品中展示了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场景,祝福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马萍珠:妙手剪纸献礼国庆

在她手中,普通纸张焕发出新生命;她的剪纸作品曾在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展出并多次获奖。她就是来自琼海市阳江镇的民间剪纸艺人马萍珠。

马萍珠5岁时患有小儿麻痹症。身残志坚的她从小就热爱绘画。她逐步学会了工笔画、水彩画、碳粉画等,为人生绘出了另一扇大门。

“刚生病的时候,我感觉世界都是灰色的,整个人都感觉天昏地暗。”马萍珠说,学习绘画、剪纸艺术,让她重新开启了人生大门,看到了更加美丽的风景。

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过去,每到喜庆日子,家家户户都要剪纸、贴窗花,图个热闹喜庆。构图、剪纸、改稿、修饰……近日,记者在马萍珠家里看到,她正在精心进行剪纸创作。

马萍珠在剪纸作品中不断勾勒生活故事。每次完成创作后,马萍珠都非常喜悦和激动,“剪纸改变了我的人生,因为剪纸,我才能‘走’得更远。”

传统艺术要传承,也要创新。《春蕾》是马萍珠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的剪纸作品。“我在这幅剪纸作品中展示了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场景,祝福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吴名驹献礼作品 椰雕《才福之囊》 匠人心语:“这个椰雕作品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元素,表达了我对祖国的深情祝福。”

吴名驹:挥刀如笔潜心雕

椰雕之美,早就体现在古人诗词中。唐代诗人陆龟蒙曾写下“酒满椰杯消毒雾,风随蕉叶下泷船”的动人诗句。

2008年,海南椰雕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名驹是海南椰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获得“海南省民间艺术大师”荣誉称号。

吴名驹与椰雕缘分匪浅。海口市龙桥镇富道村是当地有名的椰雕村,数百年来,许多村里人都以椰雕为生。上世纪70年代,吴名驹就出生在富道村。

读初中时,吴名驹看到村里的椰雕艺人文传述挥刀如笔,一个个椰子壳在他手中变成了栩栩如生的椰雕作品。对椰雕技艺着迷不已的吴名驹拜文传述为师,成为他的关门弟子。

日前,在海口骑楼老街的店铺里,吴名驹向记者展示了一套他亲手制作的雕刻刀。12把雕刻刀的刀头形状各异、大小不一。他对记者说,传统椰雕手法分为沉雕、浮雕和镂空雕。为了进一步提升椰雕制作的工艺手法,近年来,他将槜卯圆雕手法运用到椰雕制作中,已经创作出多件精美作品。

“艺术创作的过程也是表达个人情感的过程。”吴名驹说,“我今年向国庆献礼的椰雕作品是《才福之囊》。袋子中装着10枚用椰壳雕刻而成的椰壳片,每枚古币造型的椰壳片上都写着祝福语。这个椰雕作品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元素,表达了我对祖国的深情祝福。”


陈桂红献礼作品 黎族藤竹编《团圆》 匠人心语:“衣篓上绘有蕴含美好寓意的黎族传统图腾图案,祝福全国各族人民团圆幸福。”

陈桂红:“三遇”藤竹编

今年49岁的陈桂红来自昌江黎族自治县大仍村,是黎族藤竹编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她不断创新黎族藤竹编技法,带着黎族藤竹编走出国门。

陈桂红与黎族藤竹编有“三次遇见”。她说,“小时候,我看到一根根细长的白藤条在外婆指间游走,感觉很有趣。每当外婆编织藤条时,我就在旁边边看边学。”藤竹编的基本手法并不复杂,陈桂红很快就学会了。这是她与藤竹编的第一次遇见。

陈桂红第二次与藤竹编技艺相遇是在结婚以后。当时,她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太好。为了节省生活开支,陈桂红重拾儿时的藤竹编记忆,运用藤竹编技艺将塑料条编成家用器皿,“后来,家里的经济条件好了,我就停止了编织。”

“有一天,我和朋友们在家里聊天。有人无意间谈起了藤竹编技艺和藤器。”陈桂红说,她那时才发现藤竹编技艺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自己也有十多年没有做过藤竹编了。从那天起,陈桂红决定将藤竹编技艺传承下去。这是她与藤竹编技艺的第三次遇见。

以前的藤竹编技艺比较单一,没有色彩点缀的成品较为单调。为了让藤竹编作品获得更多人的认可,陈桂红除了苦练手上“功夫”,还和姐妹们一起研究新的技法。她们借鉴黎族传统工艺,将白色藤条与树叶共同烹制上色,再用黑泥将部分白色藤条染成黑色,成为藤器的编制材料。

今年6月,陈桂红受邀前往尼日利亚,向外国友人展示古老的藤竹编技艺。

为了更好地推动藤竹编技艺的传承,陈桂红与大仍村里的姐妹们成立了昌江大仍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里50多名女性用灵巧的双手制作了各式各样的藤器。

“这个藤竹编的衣篓,我给它取名为《团圆》,上面绘有蕴含美好寓意的黎族传统图腾图案,我想将它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礼物,祝福全国各族人民团圆幸福。”陈桂红说。

本文图片由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李昊 摄



海南人才服务网(微信号:WeiLai-YQF)

助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
海南亿企发商务有限公司
代办人才落户,代办工商执照,代理记账,商标专利

•海口公司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五指山南路国瑞城写字楼南座1202室

电话:0898-88332593

邮箱:52235227@qq.com

 

•三亚公司

地址:海棠区陶然湾1栋

电话:0898-88810199

邮箱:52235227@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nhlw.cn/lsrw/hngs/5dddf0f71bafb912b29dad64b4f1a66b.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备案号:

琼ICP备19000951号-14 | 琼ICP备19000951号-20

Powered By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海南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