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文 > 历史沿革

海南乡土艺术——八音

林诗成 历史沿革 2008-09-11 00:09:00 0

 

   6月19日清晨,阳光和煦。记者走进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3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杨元乾、陈起秀和杨文林已经早早等候在镇文化站,他们拨动起古老的琴弦,跳动的音符顿时弥漫开来。

  古老的八音,原来是如此悠扬浑厚。一把黄花梨木制作的唢呐更是穿越时空,见证了两百多年的八音发展史,那一架椰壳制作的二胡同样独具海南元素,这些散落在琼北乡间的民间文艺,更是海南文明的象征。

  然而昔日的昌盛,并不能掩饰现实的苦楚,创作、演奏人员的青黄不接可能让海南八音成为永远的绝唱……

  演员平均年龄超过60岁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海南几乎村村都有八音队,仅灵山地区就有200多支。现在少多了,村里会演奏八音的也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今年70岁的杨文林老人,在八音队司职胡琴手,回忆起当年八音演奏的热闹场景,不禁黯然神伤。

  根据我国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记载,八音最早产生于先秦时期。史书记载海南有八音性质的器乐活动源于唐代,兴盛于明清,并伴随华侨传遍整个东南亚。

  然而,在历史上八音发展经历了两次浩劫。第一次是1939年日本入侵海南以后,实行“三光政策”,民不聊生,不少人背井离乡,鼓息锣停,乐队散落。第二次是在“文革”期间,八音被视为“四旧”,弦断管破,遭受重创。

  经历了两次浩劫,会演奏八音的人逐渐年事已高,纷纷离去,懂创作的人更是几近绝迹。

  八音丰富了田园生活

  八音是海南乡土艺术的重要品种,每逢节日喜庆、婚丧礼仪、社交、祭祀场合,请八音队演奏成为琼北地区的风俗习惯。现在灵山镇一共只有6支八音队,每逢公期,就会看到八音队走街串巷,轮番演奏,多是《大开门》、《大贺寿》、《万岁喜》、《槟榔香》等喜庆曲目。每次演出都有众多乡邻前来捧场,即便是不懂八音的年轻人有时也来捧场,场面热热闹闹,红红火火。

  杨文林说:“每年的公期,是一年中最累的时候。演出一场接一场,有时要连续演30个小时,累了也只能在现场打个盹,观众有需求,我们就要演到底。”

  八音乐曲中有《闹军坡》、《庆丰年》这样的现实题材,也有《万花灯》、《比目鱼》一类的生活写照,还有《新拜堂》、《酬宴会》等庆典内容。这些曲目都源于农耕生活,扎根乡野,是农村劳作场景的真实再现,海南的田园生活离不开八音的伴奏。

  老手艺要靠年轻人来传承

  古老的八音,曲谱采用的是工尺谱,外行人看起来如同天书,村里的老人无法转换成现代的五线谱或是简谱。曲谱多是祖辈流传下来,每个乐手的曲谱很零散,不成系统,年轻人学起来也是东一句,西一曲,残缺零散。

  杨文林说:“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愿意学,即使有人想学也找不到合适条件,不是没有传统的乐器,就是找不到完整的曲谱。”

  八音的历史比琼剧还久远,从古至今都是清一色的男子在演奏,随着发展,女子逐渐可以在八音队伴唱琼剧。八音的题材广阔,内容充实,反映了海南人悠闲的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八音的发展史上,和海南民谣、地方戏剧同是海南历史的一面镜子。

  海口市美兰区文体局为八音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担负着保护和传承的重任。文体局副局长林小平说:“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难题,存在一定的共性,那就是人员的青黄不接。”

  为了全面抢救和保护八音,美兰区文体局已经开始征集遗存下来的古老乐器,通过影像记录的方式保留传统乐器的制作工艺,收录工尺谱,并请专门的音乐专家转换为人们熟知的五线谱。美兰区文体局还把举办八音培训班列入议事日程,通过政府组织,灵山镇文化站推动,力争办成长期性质的培训班,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八音演奏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抢救和保护仅是一种必要的工作手段,只有传承和推广才能永葆八音的发展延续。(记者 黄晶)

海南八音乐手:陈起秀

    “我今年70多岁了,身体还算硬朗,我愿意在有生之年多带出几个徒弟,愿意学八音的年轻人尽快来找我!”家住美兰区灵山镇的陈起秀,想借助本报多招几个学徒。

  陈起秀,既会演奏八音,也会制作传统乐器,他非常愿意把全身本领传授给年轻人,让古老的八音在海南岛一辈一辈地永远传承。

  “我在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自学八音了,那时农村的文化活动少,一到农闲就有八音队进村演出,我就跟在老艺人身后看,跟着他们学做椰胡。”说起当年的学艺经历,陈起秀很兴奋。

  然而,老人也有不开心的时候。“儿子从小和我住在一起,天天与八音相伴,耳濡目染,可连他都不愿意学八音,还有哪个年轻人愿意学?”想到八音后继无人,陈起秀就高兴不起来了。

  海南八音多数是靠家族传承,加上演奏乐器稀少,又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并不能像民歌一样众口皆宜,懂八音创作和演奏的人本来就少,师傅少,徒弟少,让八音面临失传的危险。

  陈起秀说:“八音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好了,国家重视就有了希望,还要马上培养后备力量,才能挽救濒危的八音。”

  在农村,并没有专门的八音乐手,他们白天在农田干活,晚上走街串巷搞演出,要想抽出专门的时间传道授业,并非易事。

  陈起秀说:“学八音其实并不难,对演奏技艺要求也不高,只要用点心思都能学会。如果想更深一步发展,就要懂得配合,毕竟八音演奏需要8至10人的配合,才能奏出多重变换的曲调。”

  当陈起秀老人听说政府要办长期培训班,将双手高高举过头顶,连连道:“要想学好八音,就要懂配合,大家一起学,可以互相学习,多学几种乐器,又能互相督促,实在是太好了!”

  八音相关链接

  海南八音器乐是海南器乐的主要品种。它是因采用八大类乐器演奏而得名。八大类乐器为:弘、琴、笛、管、箫、锣、鼓、钹。大部分来自民间的传统乐器,为民间艺人所创造,具有浓郁的海南特色,如花梨木制作的唢呐,椰子壳制作的椰胡,竹管制作的春封、调弦,竹制的箫、喉管,木制的子鼓、梆板等。海南俗称的八音即包括乐器,包括乐曲,也包括乐队。

  海南八音在唐宋代出现雏形,明代已十分成熟。明代海南琼山县(今属海口市)就出了一位熟操八音而闻名京城的音乐家汪浩然,他在成化年间(1465-1487),与其儿子晋京,同选为宫庭乐师,著有《琶瑟谱》3卷、《八音摘要》2卷,二书均收入清代《四库全书》。(记者 黄晶)


责任编辑:吴文娜

海南人才服务网(微信号:WeiLai-YQF)

助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
海南亿企发商务有限公司
代办人才落户,代办工商执照,代理记账,商标专利

•海口公司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五指山南路国瑞城写字楼南座1202室

电话:0898-88332593

邮箱:52235227@qq.com

 

•三亚公司

地址:海棠区陶然湾1栋

电话:0898-88810199

邮箱:52235227@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nhlw.cn/lsrw/lsyg/8e17290dd4d20e18b068bc5350e062e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备案号:

琼ICP备19000951号-14 | 琼ICP备19000951号-20

Powered By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海南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