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文 > 历史沿革

一位黎族“阿公”的民族教育梦

林芷羽 历史沿革 2013-11-18 09:11:00 0

一位黎族“阿公”的民族教育梦

———王越丰与国兴中学的风雨办学路

1989年初,王越丰(左)和筹建组人员在白水塘的校址。翻拍图片

富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教学楼。

矗立在校园里的王越丰铜像。

  海南省国兴中学

  建校23周年特别报道

  1990年9月18日,在海南教育史上注定是不能被忘记的一天,海南省国兴中学开学了!首任校长是时任海南省副省长的王越丰。一位副省长兼一所学校的校长,这是从来未曾有过的事情。

  今天,由王越丰亲笔手书的校训“平等团结爱国,严谨勤奋进取”依然珍藏在校园。2011年12月,国兴中学师生为王越丰在校园里铸立了一座纪念铜像。

  今天,国兴中学迎来自己的23岁生日。值此校庆之日,海南周刊特别推出纪念专题,回溯这所民族中学当年建校的艰辛,分享今天硕果累累的喜悦。

  回廊曲折,携着清风,两旁栽种着榕树和椰树,阳光透过枝蔓洒落在石径。

  沿着这座独具民族风情的校园行走,你会发现,历经23年时光雕琢,岁月并未留下痕迹,海南省国兴中学一如初建时美丽古朴。

  这座一走进来就让人眷眷不舍的中学,与一位一生致力于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阿公”(海南干部对王越丰的尊称)密切相关。也许若干年后,伴着岁月更迭,学校老建筑的青色砖瓦会被渐次地更换,但这里寄存的,为少数民族少年兴办教育的梦想,却永远鲜亮如初。

  “在省会筹建民族中学”

  1988年6月的一个傍晚,时任海南省委常委、副省长的王越丰吃过晚饭,照例搬来一把藤椅放在住所的阳台上乘凉,想着心事。

  海南的盛夏湿热难耐,但更让王越丰激动的是,由他本人提出的“在省会筹建一所民族中学”被写进了省委、省政府起草的《关于加强民族工作的决定》,前不久还因为自治州民族实验中学开始滑坡,人才陆续外流而寝食难安的他,又一次燃起了对民族教育事业倾注心力的希望。

  时任省民委副主任的李养国当时就在他的身边,那晚的对话,他还记忆犹新。

  “阿公问我,海南刚刚建省,要怎么样才能站稳脚跟,朝前发展。”李养国回忆,他当即回答,必须兴办民族教育,培养本地人才。王越丰听完用力一拍大腿:“老李啊,你和我想到一起去了!”

  相识多年,王越丰的心思,李养国再清楚不过。当王越丰进一步提出要在海口建一个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一条龙的“海南省民侨院校”时,他知道,一辈子重视少数民族教育的王越丰这回是要下功夫、动真格了。

  果然,没几天,王越丰又找到了李养国。“阿公说,由于刚刚建省,百废待兴,拿不出那么多钱来建设一条龙的民侨院校。经几位省领导协商,决定从中学做起,有了条件再慢慢往两头延伸。”时任海南省教育厅负责人的谢峰也回忆说,尽管没有实现最初的目标,王越丰仍然很是兴奋,仿佛一刻也不能再等地要求筹建工作领导小组,“明天就去找地,按照‘一条龙’需要的面积来找。记住,这是百年大计,选址一定要谨慎!”

  1988年的海口,还未形成后来的房地产大潮,但一眼看去已经是没有这么大的地皮了。李养国回忆说,“我们先在琼州大桥附近找到一处地方,阿公冒着大太阳去看,却皱眉了,这里一到汛期涨大水,孩子们的安全怎么保障?不能冒这个险。后来又看了几处,都不中意。”

  直到1989年2月,某晚王越丰下班回家刚端起饭碗,李养国满身大汗跑了进来说:“刚才在府城城南发现一个地方,有山有水。阿公,明天去看看?”王越丰一听,放下筷子站起身,“等什么明天?现在去!”

  这一看,便看上了,定下了这片白水塘畔的荒草地(今国兴中学校址所在地)。得知明代有位知县死后葬在此处,王越丰即刻拍板,“古人百年栖身之地必是好地方!”

  办校前期的“乞讨”之旅

  不曾想,就是这片“古人百年栖身的好地方”征地尤为困难。据当地村民说,葬身于此的知县张有文是海南张氏一族的祖先,他的墓碑不能轻易挪动。

  为了做通村民思想工作,王越丰亲自走村串巷,到这个村民家里坐一坐,那个村民地头聊一聊,不仅将兴办学校能带动当地求学风气等有利因素进行反复剖析,还许诺每年国兴中学将为村民提供一定的招生指标。

  “过年前,阿公请了村里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到家里吃饭,还送上新衣、糖果等年货,再恭恭敬敬地送老人回村。”李养国说,两位老人感动了,回到村里便开始帮着四处游说。

  570.29亩地终于征下了。

  1989年2月,琼府办「1989」33号文件出台:“省政府决定在琼山县府城镇创办省民族华侨院校,并成立由王越丰副省长亲任组长的海南省民侨院校筹建领导小组。”

  自此,王越丰开始了“乞讨”之旅,

  对象是国家民委及有关部委。他就像中国历史上的武训(为办学而行乞,史书称其为“奇乞”)那样,做了北京、海南两地之间平凡而坚韧的一位苦行者,最终,在中央、各市县、各企业及港澳侨胞的倾力支持下,筹措到了建校所需的资金。

  他理想中的“一条龙”学校虽然暂时搁置了,但这所民族中学最终得以开建。1989年7月,报请海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建立“海南省民侨中学”。

  时任省委书记许士杰也竭尽所能地给予最大的帮助,繁复的手续能免的都免了,只要是对这所学校有利的事情,都大开了绿灯。

  那个夏天,白水塘畔一片热火朝天,几个月时间里,王越丰恨不得吃住在工地上。经常随着王越丰到工地的谢峰说,阿公常常拿着大锤子一路走一路梆梆敲。“哪里有问题,他一敲就知道,工人们丝毫不敢懈怠。”谢峰说。

  就连校园建筑如何融入黎族文化元素,王越丰都想到了。教学楼屋顶装饰了五个三角型,整幢建筑高低错落由五部分组成,表达了黎族人民对五指山的拳拳爱意;在正面装饰上,应用了黎锦中最常出现的几何图案和“大力神”图案,通体用淡棕、明黄、乳白三样颜色相配,呈现出一种和谐高雅的艺术效果。

  还有什么样的校园,能有这样一番深沉意蕴!

  国兴中学始创时定名为“海南省民侨中学”,但之后更名为“国兴中学”。更名的寓意是,让那些白沙起义的后裔们永远怀念黎族领袖王国兴等先烈们。

  不遗余力 招贤纳士

  1990年9月18日,注定是海南教育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海南省国兴中学开学了!首任校长就是王越丰。一位副省长兼一所学校的校长,这是从来未曾有过的事情。在声声炮竹中,他与近40名教职员工几乎喜极而泣。

  1989年12月奠基开工,第二年9月正式开学。国兴中学首任副校长吴坤鸿时隔23年再谈起,仍然觉得“很后怕”。怕什么?一怕学校盖不成,孩子来了住哪里;二怕老师招不到,孩子来了谁来教?

  因为同样的原因,招聘教师也成了难事。1989年从乐东中学调来的陈汉平老师是全国先进工作者,王越丰一纸调令,委以副校长之重任。23年后,陈汉平副校长回忆,乐东中学有一名物理特级教师王康昌被吴坤鸿看中,可乐东县无论如何也舍不得放人。王越丰得知此事,亲笔写下一行大字:“王康昌老师一定要调到国兴中学!”就这样,一张张批条换来了一个个骨干教师。

  吴坤鸿说,国兴中学的校风学风之淳朴,师生队伍之团结在他36年的教师生涯中是绝无仅有的。建校初期任教务科科长、现任国兴中学校长的陈力回忆当年情景:记得当时学校常常断水,学生们就到隔壁村庄打水回来给老师洗衣做饭;每晚自习一个班级有五六个老师同时坐班辅导学生;第一年的家长会,一个苗族学生家里竟然来了8个人……

  1992年8月,国兴中学办学初上轨道,王越丰也随之卸下了校长之职,可他依然关注关心着国兴中学的工

  作,多次到学校视察检查。1996年国兴中学的一次教工大会上,王越丰又一次准时来到会场。会上,他再一次强调了教育之于少数民族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不曾想,这一次讲话,竟成了他对这片曾经挥洒过汗水,凝聚着热忱与期盼的热土的最后嘱托。

  今天,由王越丰亲笔手书的校训“平等团结爱国,严谨勤奋进取”依然珍藏在校园,对学校满含期待、铿锵有力的话语似乎还在耳边。2011年12月,国兴中学师生为王越丰在校园里立了一座纪念铜像。

  光阴不会磨灭,历史已经镌刻,一位黎族老人,从青年到白头,为海南民族教育的发展呕尽心血。光年如水,一批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学子从这里考上大学走向社会,又带着感恩的心,放下世俗的背囊回到这里探望。就像冬日归来的燕子,回忆那段不可忘却的过往。(文\记者 杜颖 陈蔚林  图\记者 王凯)


海南人才服务网(微信号:WeiLai-YQF)

助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
海南亿企发商务有限公司
代办人才落户,代办工商执照,代理记账,商标专利

•海口公司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五指山南路国瑞城写字楼南座1202室

电话:0898-88332593

邮箱:52235227@qq.com

 

•三亚公司

地址:海棠区陶然湾1栋

电话:0898-88810199

邮箱:52235227@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nhlw.cn/lsrw/lsyg/a2ec1c30a269861c29c5e8326429d78c.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备案号:

琼ICP备19000951号-14 | 琼ICP备19000951号-20

Powered By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海南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