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文 > 历史沿革

黎族独木舟走过千年 水上文明

林诗成 历史沿革 2008-09-11 00:09:00 0

  本期看点

  海南,四面临海,岛上,江河纵横、湖泊众多。“黎族人每春夏临溪而渔,或刳木为舟,或编竹为排,网罟钓竿随人所用。”在《琼志钩沉》中,记载了海南船文化的初始。

  据《中国航海史》和《中国船谱》记述,筏和独木舟是船舶始祖。如今,随着现代船舶事业的发展,航行于江河海上的轮船人们已司空见惯,但筏子和独木舟却难觅踪迹。近日记者寻访海南中部山区和昌化江流域的黎族村落时,却欣喜地见到了独木舟,它的古老原始的制作工艺也保存完好。当现代船舶乘风破浪游弋于浩瀚大海之际,请追随着记者的脚步去探寻船舶的先祖,去寻找独木舟的踪迹。

  上古之人,见到落叶和枯木漂浮在水上,产生了浮水的认识;为了渔猎获取食物,产生了对水上或隔水对岸的向往;当洪水泛滥或落入深水时,留下偶然抓着漂木得以侥幸逃生的人们,这些现象逐渐启发了上古之人的联想。为了生存,有意识地利用葫芦、竹筏和树木等可漂浮的天然物体,造出了浮水工具。

   海南先民与独木舟

  据《中国航海史》和《中国船谱》记述,筏和独木舟是船舶始祖。

  在黎族独木器具中,独木舟最为著名。早在数千年前,海南先民已经和独木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黎族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乘独木舟来到海南岛,黎族传统民居中的“船形屋”,据说就是根据倒扣的独木舟外形盖成。

  “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世本》),“古人见窾木浮而知为舟”(《淮南子·说山训》), 古人终于认识到某些物体具有浮性,自然漂浮物成为人们创造舟船工具的最早诱因。

  “刳木为舟”(《周易·系辞》),“刳”是割开、挖空的意思,“舟”是指古代船舶的直系祖先———独木舟。

  独木舟古籍虽有记载,具体出现的年代尚不能断定,海南的考古中也没有发现。但 1977 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一柄用整木“剡”成的木桨,这表明最迟在大约七千年前,我国已开始使用独木舟。

  省交通厅的一位对独木舟文化关注已久的老专家韩先生分析,海南先民都是从海南岛以外迁徙而来,因此海南水上运输应该是很早出现,海南最早先民靠桴、筏、独木舟漂渡实现往来,现在黎族有制造独木舟的实物,依据这些因素可作一定的推断,海南独木舟的出现应该较早。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符策超曾推断,独木舟的制作,依赖石锛的出现。

  《中国航运史》指出,凡是出土了有石锛的岛屿,便是百越人海上活动的所到之处。海南近年发现多处石器文化遗址,其中包括三亚落笔洞距今约一万年的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早期的石片石器,陵水大港村、石贡、旧县坡等距今6000-7000年新石器中期磨光石斧、石锛、砺石和各种夹砂陶器,陵水古楼坡、文昌吕田坡、定安佳龙坡距今3000-5000年新石器晚期的双肩石斧、有段石锛。据有关专家推断,海南在六七千年前,独木舟已经开始存在。

  东方感城镇陀头村  我们见到了独木舟

  最为古老的船只,如今还保存在海南黎族地区,并且还在使用,引起了记者的好奇,从2006年,我们开始了慢慢的找寻。虽然之后曾在省民族博物馆见过独木舟的实物,但只是作为一件展品,未识庐山真面目。

  经过不断的找寻,今年4月,在东方市感城镇陀头村,我们终于找到了漂浮于水面的独木舟。

  盈盈碧水,淡淡春山,木棉花开,满山绚烂。从东方市出发,驱车一个多小时,终于来到陀头村。

  村子的交通不是十分方便,村子位于陀头水库的上游,感恩河临村而过,十分宽阔,一河碧水隔断了两岸的村庄。

  村子虽然有一百多户人家,但散落在田野周围,显得不是很拥挤。村子有陈姓和高姓两大姓氏,是一个典型的黎族村落,高大的木棉树下是错落有致的茅草房。走入村庄,你会有许多惊奇的发现。

  老人在树下拿着木棉纺线,妇女穿着筒裙在屋檐下织锦,低矮的茅草房边挂着渔网,篱笆旁边放着舂米桶。沿着村子的小路继续前行,就在河岸边上的一户人家,你会发现在茅草房边,斜放着的一条小舟,那便是我们寻找的独木舟。

  小舟的主人叫做陈亚才,阿才对这只独木舟关爱有加,平时使用的时候放到河里,不用的时候,便扛到岸上。

  阿才告诉我们,这只小舟已经陪伴他几十年了,每天都是靠着这只小舟来往于河岸两边,对岸有他家的田地,有他的兄弟,他每天还靠着它撒网捕鱼。

  阿才的独木舟有两米多长,宽有40厘米左右,船头收尖,船尾留着横堵,船槽为乘坐所用,是整条原木经劈削砍凿而成。村子其他人家虽然也有小船小舟,但都不如阿才这条小船简单古朴。

  傍晚时分,日渐西落,古朴的茅草房在落日的余晖下透过椰树之间的缝隙闪着金光,屋内的三石灶下开始飘出袅袅炊烟,阿才扛着自家的小舟,来到河面上,开始撒网捕鱼。

  独木舟横亘在水面上,阿才回家去拿渔网和桨,田野木棉花开,水面波光荡漾。袅袅炊烟,落日正圆。

  小舟,渡口。让人想起唐代韦应物《滁州西涧》那首诗: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阿才的划水声将我们从沉醉中拉回来,看着他划着独木舟在宽阔的水面上,小舟左右摇摆,渔网慢慢撒下,仿佛时光倒回,刀耕火种,渔猎为生。

   独木舟独特的制作工艺

  阿才划着独木舟行于水面上,撒网归来,扛着独木舟又一次放回茅草屋边。我们不禁询问阿才如何制作独木舟,制作独木舟的技艺从何而来?

  阿才告诉我们,村子里许多人都会做独木舟。这条独木舟是父辈传下来,已经用了几十年,由于自己保养得好,再用些年不成问题。

  在我们眼里十分独特的独木舟,在村民的眼里,只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过河工具。

  阿才介绍说,制作独木舟,树干必须够宽够大,且有浮力。木棉树和榕树,是制作独木舟的上好材料。

  为了能让记者亲眼看到独木舟的制作,村民拿来电锯要放倒村子中间一棵直径有一米多的木棉树。看着高大的木棉树,我们没有同意村民砍树。村民告诉我们,这棵树迟早要砍掉的,下游陀头水库蓄水,再过一两年,他们的村子就消失了,他们要搬到另外的高地上。

  取消了砍树计划,又有村民告诉我们,就在村子的河对岸,有位村民正在做独木舟。乘船前往,对岸的村子叫振兴村,就在村民陈朝荣家门口,一条刚刚制作成型的独木舟摆放在那里。

  陈朝荣说,制作独木舟并不是特别困难,材料一定要选好,这个小舟的选材是山上的一棵枯树树干,这段树干抬回来之后,已经放到水田里浸泡了3个多月,让木头被完全浸透。

  难怪眼前的小舟透出一股浓浓的泥巴气味,而这样做据称是防蛀虫的土法,因为虫子最怕这种味道。

  陈朝荣说,制作独木舟,先拿砍刀、锛子、凿子等把原木砍成小舟形状,然后再把船槽里的木头凿掉,他这艘小舟已经做了半个多月了,再过几天,就可以下水了,他经常来往河两岸,总是借邻居的小舟,感觉不是很方便,自己才做了这条独木舟。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符策超曾介绍,如今制作独木舟并不是特别困难,因为有铁器,在铁器没有出现的时候,先民更是靠着自己独特的智慧来制作:先选用一棵粗大挺直的树干,将不准备挖掉的部位涂上湿泥,然后用火烧烤未涂湿泥的部位,待其呈焦炭状后, 再用石斧等工具砍凿,这样疏松的焦炭层很快就被“刳”尽,如此反复多次, 独木终被“刳”成带槽的舟。(记者 于伟慧 特约记者 卞王玉珏 通讯员 韩静波)

  从独木舟看海南 船文化的深厚根基

  海南地处祖国南端,四周临海,岛上江河湖泊众多,舟船成了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如今,当独木舟开始在我国其他地方逐渐消失时,在海南还被用作渡河工具。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王学忠说,独木舟的优点就在于一个“独”字,舟身浑然一体,严整无缝,不易漏水,不会松散,而且制作工艺简单,所以沿用的历史很长,独木舟的存在,对研究船舰的演变有着重要价值。

    独木舟与独木猪槽

  在海南黎族地区,有着丰富的独木器具文化,在众多的独木器具中,独木舟较为出名,除此之外,还有独木桶,独木凳、独木碗,独木猪槽等。

  专家认为,独木舟制作与独木猪槽使用彼此有着联系。东方感城镇陀头村今年101岁的老人符亚圣,讲述了独木舟与独木猪槽的故事。

  老人说,在他小时候,独木舟到处可见,每条大河的渡口,都会有独木舟,百姓来往河两岸靠着小舟,独木舟什么时候产生他们不知道,只是听老人说,有一次发洪水,水漫过了村庄,淹死许多人,一对青年男女情急之下爬到一个猪槽上,才得以逃生,后来,黎族人民就根据独木猪槽的形状做出了独木舟,用来救生,后来渐渐用于水上交通。

  在我国云南泸沽湖,目前也有独木舟,泸沽湖与世隔绝。湖中的唯一交通工具是摩梭人独特的“猪槽船”。猪槽船,摩梭语称:“日故”,即独木舟。由此可见,独木舟与独木猪槽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我国各族人民造船智慧也相融相通。

  海南船文化根基深厚

  海南中部山区、昌化江流域等黎族同胞生活的地区,独木舟依然存在;在洋浦码头,万吨级轮船停泊靠港。从独木舟到万吨轮船,几千年的时间跨度,舟船发生了无数次的进化演变。

  海南的舟船制作工艺历史悠久,不仅黎族同胞能用原木制作简单实用的独木舟,还有许多传承了古老造船手艺的老工匠。万宁后安镇的金竹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造船村,村里家家户户都有木匠,每个木匠都会根据海域的不同造出不同形状的船只;在临高调楼港口一带,上百吨的木船,均为当地人制造。

  海南省交通运输协会副会长韩静波说,他在2007年8月的一份《参考消息》上曾经看到过一篇转载自台湾《中国时报》的报道,其中说到台湾人徐海鹏于当年10月筹办“郑和1号”重走郑和下西洋之路。“郑和1号”是仿古木船,船重近20吨,当时徐海鹏在台湾、福建、广东等地没有找到造船技师,后来却在海南找到了8位造船老船工,是这些总年龄加起来超过600岁的老师傅,一刀一斧把“郑和1号”打造而成。

  “海南竟有如此造船技术,让人刮目相看。从独木舟来看,海南船文化根基十分深厚。”韩静波说,他很想知道这几位老船工究竟在哪个市县。

  对海南船文化素有研究的韩静波,向记者翻开了《中国船谱》中海南岛缝合船的图片。他谈到,《中国海洋志》中有海南岛红鱼字母钓船的记述,可见海南造船技术在中国造船史上的地位。据《中国海洋志》记载,自明万历(1573年———1620年)始,琼州府于海口营白沙寨设立战船修造厂,是广东四大造船基地之一,一直沿用至清朝。

  “从某种程度上讲,海南的船文化,不亚于黎族的织锦、制陶文化,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海南独特的独木舟文化。”韩静波说。(记者 于伟慧 )

  独木舟 现代舰船的先祖

  所谓独木舟,就是用一根木头制成的船。现在,我们已经很难在生活中见到这种船了,然而,这种独木舟却是现代各类舰船的“先祖”。

  人类对独木舟的长期探索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大多数聚集在有水的地方生存,由于没有水上工具,他们无法捕捞深水区的鱼群,遇到山洪暴发,很多人还会被水淹死。

  当时,人们又常常发现,树叶落在水里会漂浮在水面上,有些物体却无法浮在水面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一些胆大的原始人终于敢爬上浮木,用手抱住木头。而在洪水滚滚涌来时,抓住树干的人就能浮起得生,反之就遭灭顶之灾。

  逐渐地,人们发现,树干越粗大,其所能承受的重量也越大,但是,圆柱形的树干在水里不稳定,人们根本无法在这种圆柱形树干上面活动。

  就这样,人类一直在默默地探索着,其发展速度极为缓慢。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王海昌分析,直到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出现了石斧、石锛、锸等工具,并已能人工取火,独木舟才有了出现的可能。有了斧、石锛、锸等工具,人类才开始有意识地将圆圆的树干削平。后来,一些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火比石斧加工木材更为方便。于是,人类的祖先根据生活中用火的经验,把火也用来作为造船的手段,与石斧、石锛、锸等工具配合使用。人们将树干上不需要挖掉的地方都涂上厚厚的湿泥巴,然后用火烧掉要挖去的部分。这样被烧的部分就被烧成一层炭,再用石斧砍,就比较容易了。

  有了独木舟,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大了,视野开阔了,从此可以跨越水域,开拓新的天地。可以这样说,独木舟的出现,是人类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它为人类进一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奠定了基础。

   独木舟的种类与演变

  据了解,我国解放后共出土了二十多只独木舟。在四川、福建、江西、青海、贵州、云南等地还挖掘到众多的以独木舟作葬具的“船棺葬”。船棺葬一方面可以从外形上给我们提供当时独木舟的形状,另一方面也说明独木舟在当时处于极重要的地位。

  据介绍,我国古代的独木舟大致有三种:一种是头尾方形,没有起翘,接近平底;一种是头尖尾方,舟头起翘,尾部平底;一种是尖头尖尾,都有起翘。考古学家和造船工程师们认为,现在的舰船是从以上三种类型演变过来的。

  同时,国外也发现了不少独木舟。例如,在苏格兰境内佩斯地方的湖层里,发现了独木舟,在瑞士和其邻近地区,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独木舟。除此之外,印第安人的独木舟和波利尼希人的双体独木舟也较有名。独木舟后来演变成木板船、舢板、舫船、帆船、楼船,直至今天的各类船舶。可以这样说,没有独木舟,就没有现代舰船。(记者 于伟慧 )

 

 

  责任编辑:吴文娜


海南人才服务网(微信号:WeiLai-YQF)

助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
海南亿企发商务有限公司
代办人才落户,代办工商执照,代理记账,商标专利

•海口公司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五指山南路国瑞城写字楼南座1202室

电话:0898-88332593

邮箱:52235227@qq.com

 

•三亚公司

地址:海棠区陶然湾1栋

电话:0898-88810199

邮箱:52235227@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nhlw.cn/lsrw/lsyg/b99569a0302c177f4f764bed14bd4bd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备案号:

琼ICP备19000951号-14 | 琼ICP备19000951号-20

Powered By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海南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