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文 > 历史沿革

回首海南“马蹄”声

林芷羽 历史沿革 2014-02-10 09:02:00 0

  

  海口市琼州大桥附近、南渡江上的司马坡岛,在古代是饲养马匹之地。(记者 李幸璜 摄)

  

  产于云南的矮马———果下马,与海南历史上的果下马同属同源。 资料图片

  马年说马

  海南历史上曾经产马,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海南历史上还曾养过马,目的是为了屯兵,为了运输。

  2014年是农历甲午年———“马年”,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海南岛上那些与马有关的印迹。

  马,四肢修长,腿蹄轻捷,是被人类驯服最早的动物之一。

  在古代,马是人类生产、运输、战争的伙伴和战友,见证了历史风云的更迭变化,一直伴随人类的发展与进步。马所拥有的高贵、忠诚、任劳任怨、向往自由等品质深入人心。

  地处南溟的海南岛,历经岁月长河淘洗,也留下了很多与马有关的印迹———海南产马的记录和养马的历史、以马命名的街巷、与马有关的传说……

  南宋时期土产小马

  在古代,上至国家大事传递,下至百姓家信来往,所依靠的最重要交通工具就是马,马在人类社会生活与事业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至今世间流传着许多与马有关的成语、俗谚。终日繁忙谓之“马不停蹄”,不迷方向称之“老马识途”,不乱行止惟“马首是瞻”。祝事功有成,莫不言“马到成功”。

  海南何时开始有马?这段历史我们已经无从考证,只能推测,马匹作为重要的交通、战争工具,应当从汉代建立珠崖、儋耳两郡起就已在海南出现。

  有关海南养马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期,南宋人周去非所著的《岭外代答》。南宋淳熙期间周去非曾在广西桂林任官通判,任期结束东归后,因好奇岭外事者甚多,将自己在岭南任期所见所闻撰写成《岭外代答》,此书已成为了研究古代岭南社会历史地理和中外交通的重要史料。

  周去非在书中对海南各类土产记载有:“土产名香、槟榔、椰子、小马、翠羽、黄腊、苏木、吉贝之属。”由此可见,直至南宋时期,黎族地区已经产养小马。

  而清道光《琼州府志》中也记载到:“果下马即石马,高不过三尺,可骑竹树

  下,俊者有双脊骨,轻疾若飞,产崖州、陵水。”可见,这种名为“果下马”是矮小健行,已被视为三亚、陵水的本土特产。

  从事海南地方文献历史研究的李琳在其论文《海南古代马及马文化》中,提出西南矮马对海南小马源流有传播影响的观点。她认为,汉武帝罢海南珠崖郡后,历史上海南曾归于广西管辖。广西在政治、经济、贸易、人口迁徙中对海南有一定的影响。漫长历史岁月中,海南小马可能是从广西通过海运入琼岛繁衍。

  尽管尚未发现海南小马从何来而来的确切史料,但马作为重要交通工具,在海南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至今,在民间仍然保存着许多与马有关的地名、传说等。

  与马有关的地名

  奔腾的骏马,总是能给人以朝气,使人振奋,是生命激情的象征。海南人爱马,把对马的热爱情怀融入到大自然中去。

  至今,海南还存在很多以马命名的大街小巷、乡村野间,如南渡江上的“司马坡岛”、海口东山镇的“马坡村”、府城的“洗马桥”、“马鞍街” 、海口新华南路的“马房”,在临高有“马袅镇”,昌江海尾镇有“马地村”,东方有“马岭”、“附马村”,三亚天涯镇有“马岭村”,陵水椰林有“安马村”,万宁长丰镇的“马坡村”,琼海长坡镇的“马俑村”,不一而足。

  这些遗留千百年的文化符号,说明马的足迹曾经在海南岛上广泛分布。

  站在车水马龙的琼州大桥上,向右望去,可见广阔的南渡江中间,有一座呈扇形状,风景优美的小岛,这就是司马坡岛。远远望去,可以看到岛上在建的高尔夫球场绿茵葱葱,一栋栋优美的高楼拔地而起,是海口目前较为热门的一块旅游开发地。

  司马坡岛是由南渡江历经上千百年的冲刷,沙土堆积成的江心岛。究竟是何时形成,已经很难再考证了。由海口档案馆收藏的明代万历《琼州府志》地图上,南渡江出海口处标有3座岛屿,两座大的分别是海甸岛和新埠岛,另外一座小的经考证就是司马坡岛,这是司马坡岛现存的最早史料。

  在现有的文籍中,“司马坡”写作“饲马坡”。这一字之差间,有什么缘由吗?海南文史专家王俞春告诉记者,明代时期,海南盛行养马,马是当时最重要的交通、作战工具。当时,府城有全岛最大的琼台驿站,用于传递紧急公文,新埠岛上也建有水军营寨,这些驿马、军马需要有适当的场所喂养。而司马坡岛是由南渡江河水冲刷的泥沙形成,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是一处喂养马匹的好去处。因此,久而久之,这里便被人们称之为“饲马坡”。

  后来,随着交通工具的多样化,马逐渐退出了交通运输的历史舞台,渐渐地,饲马坡上没有了马的踪影,但周边村民仍然沿袭读音,慢慢就演变成了“司马坡”。

  在如今连接府城培龙市场和凤翔东路的一条小路上,有一座长约十几米的桥梁,人们称之为洗马桥。据文献记载,古时人们骑马进城,总要先在这座桥底下停歇休憩,用清澈河水给风尘仆仆的爱马梳洗,整衣正冠后再入城。

  古时府城西片,以生活、商业为主。位于府城古城大西城门到小西城门之间的马鞍街,始建于明代,是出入城内外的必经之道。相传琼州官衙内有大量马匹,都集中在今琼山纺织厂一带草地饲养,然后由兵丁经此道牵到城南郊外饮水和洗涮,久而久之,逐渐发展成为出售马鞍、马蹬等各种马具的商品街,民众便称之为马鞍街,一直流传至今。

  马援跃马定珠崖

  海南人爱马、崇尚马之风,在海南很多流传民间的传说和古诗词中已有表现。

  根据史料记载,明代的海南,尚武好骑射一度是社会风尚。当时海南全岛共有教场和演武亭共17个,这些教场和演武亭是供人们练习马术骑射之地。

  马也是很多文人墨士的灵感之源。道光《琼州府志》中记载,琼山有名画家廖相武,最擅长画马,他所画的马深受人们喜爱,为“得其片纸寸幅者珍如拱璧”。

  海南周边地区地形平坦,雨水丰润,是四季养马牧群的好地方。元代诗人王仕熙所流传下的《崖州八景》组诗中,就曾咏马抒怀:“曾识沙陀放马群,雨晴喜见满川云。四时芳草平如剪,一气中原远不分。水际带沙青苒苒,山中和露碧氲氤。乘黄天上多鞿策,款段从教卧夕曛。”

  身披铠甲,腰挎利剑,手握弯弓,胯下骏马前蹄凌空跃起,这样的马援将军雕像,在海南沿海乡间的伏波将军庙里,并不少见。

  不仅姓氏与马有关,马援胯下之骏马也在海南留下了“白马涌泉”的美丽传说。

  在儋州白马井镇,有一口深约10米,常年水源不枯竭的孔状古井。传说东汉时期,伏波将军马援镇守边陲,南征途中来到海边,兵饥马渴不见淡水,结果将军的白马四蹄掘沙出水,拯救了队伍。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位镇疆英雄,建伏波将军庙,此井称为“白马井”,白马井镇的地名也由此而来。

  1961年,郭沫若游览考察白马井,他当时写的《白马井港》诗,在诗序中有段关于古迹考证的文字:在港口附近,闻迹有井,有祠祀伏波。传说伏波将军来此时,有白马蹴地得泉,凿井因名“白马”。此望文生训之说耳,实则白马即是伏波,古无轻唇音,伏读如白,波马音亦相近。由此古音,可断定伏波将军确曾前来儋耳。唯不知系路伏波还是马伏波。

  也有部分学者据史料考证认为,马援本人没有来过海南。尽管学术界对此争论不一,但海南人民并未忘记马伏波复立珠崖的功劳,时至2000多年后,伏波将军成为海南民间追念的英雄,使得“白马涌泉”的神奇故事仍在世代传颂。(文\记者 孙慧 通讯员 王家专)


海南人才服务网(微信号:WeiLai-YQF)

助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
海南亿企发商务有限公司
代办人才落户,代办工商执照,代理记账,商标专利

•海口公司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五指山南路国瑞城写字楼南座1202室

电话:0898-88332593

邮箱:52235227@qq.com

 

•三亚公司

地址:海棠区陶然湾1栋

电话:0898-88810199

邮箱:52235227@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nhlw.cn/lsrw/lsyg/f72ad9236e8da8d4f1b88345e74b497d.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备案号:

琼ICP备19000951号-14 | 琼ICP备19000951号-20

Powered By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海南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