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文 > 琼崖文物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 “捞”起古代玻璃的身世

莫中圆 琼崖文物 2021-01-04 11:47:00 0 玻璃 宋体 琉璃 南海 中国


南海博物馆馆藏明代玻璃杯。

文\图 特约撰稿 颜建超

海上丝绸之路,可谓源远流长,但由于造船和航海技术的缺陷等因素,在几千年的航海历程中,葬身于大海的船只不计其数,它们被巨浪打断桅杆,被暗礁折断龙骨,冰冷的海水迅速灌入船舱,满船货物也随之沉入幽暗的海底。经过成百上千年的孤独等待,只有部分船骸和货物被后人发现并打捞上来,让其再次回到世人的关注之中。打捞出来的文物中,有一种被称作“琉璃”的古代玻璃,它在现代社会中所受到的关注度,恍若前世一般不温不火。

玻璃琉璃傻傻分不清?

古时琉璃可指天然宝石、玻璃和釉陶制品

说起琉璃,人们认知度最高的莫过于琉璃瓦之类的铅釉陶制品,作为建筑构件,它们为人们所熟知。为何古代玻璃也被称为琉璃呢?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讨论,目前中国学术界对琉璃的认识基本统一,认为“琉璃”一词是由“璆琳”一词转音而来。《尚书·禹贡》载有:“黑水西河惟雍州……贡璆琳、琅玕。”《尔雅·释地》亦载:“西北之美者,有……璆琳、琅玕焉。”近代学者章鸿钊在其著作《石雅》中考证:“璆琳,流离也,或作琉璃。曰流离者,约言之,详言之为壁流离。流,璆音之谐;离,琳音之转,实一物也。”


南海博物馆馆藏明代玻璃盘。

经考究各类古代文献及实物可知,被称为琉璃的物品其实有三类:一是天然宝石。如唐代药物学家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云:“琉璃,西国之宝,玉石之类,生土中”;二是玻璃。如《魏书·大月氏传》记载有:“世祖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自此中国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发现了一批唐代窖藏文物,其中有一银罐,银罐盖内留有唐人题记,其一为“琉璃杯碗各一”。然罐内实物只有一水晶杯和一玻璃碗。由此可见,在唐代,水晶(天然玉石)和人工制造的玻璃都被称作琉璃;三是铅釉陶制品。唐代崔融在《嵩高山启母庙碑铭》中写到:“周施玳瑁之椽,遍复琉璃之瓦,赤玉为阶,黄金作门。” 北宋李诫建筑巨著《营造法式》中明确记载了琉璃的配方:“凡造琉璃瓦等之制,药以黄丹、洛河石和铜末,用水调匀。”

由此可知,古时称一物件为琉璃,若不见实物,则难以知晓其为天然宝石,或是玻璃器皿,亦或是釉陶制品。


南海博物馆馆藏的明代琉璃发簪。

古代玻璃是“洋货”还是国产?

我国玻璃制作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近十多年来,渔民在中国南海西沙海域捕鱼时,打捞出不少文物,其中就有古代玻璃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也入藏了一批从西沙水域出水的明代玻璃器,并向公众展出。

展出的玻璃器物中,主要有玻璃环、玻璃盘、玻璃杯、玻璃罐、玻璃发簪和玻璃串珠等。其中,玻璃环的式样有四种,颜色也比较丰富,有红、绿、蓝、橙等颜色。玻璃盘有直腹和弧腹两种,比较浅,都是透明的,但透明度不是很好。玻璃杯形状类似于现代的小啤酒杯,外壁有浅开瓣纹,底部饰有一圈六瓣花纹。玻璃发簪有蓝色和松石绿两种色泽,簪杆呈长针状,簪头为立体花瓣状。而条形状的玻璃串珠,每颗长度为0.5至1厘米,有透明、蓝色,松石绿等颜色。

那么,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收藏的这批西沙水域出水的古代玻璃器,是来自哪里的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玻璃。玻璃一词源于梵语,被译作“玻瓈”,最早见于后秦鸠摩罗什译的《妙法莲华经》与《阿弥陀经》。而在我国,“玻璃”一词最早见于宋朝,指代国外进口玻璃器皿。如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中载:“劫国唐武德二年遣使献玻璃水晶杯各一,玻璃四百九十枚,大者如枣,小者如酸枣。” 清康熙年间,内务府造办处设立“玻璃厂”,其所出制品一律以玻璃名之,以区别于琉璃瓦等釉陶制品。

根据古代文献记录,中国古代对玻璃的称呼,各朝代名目繁多,且交叉使用。综合目前学者的研究,历史上对古代玻璃的名称主要有:玻瓈、颇黎、琉琳、流离、壁流离、琉璃、玻璃、水精、药玉、瓘玉、罐子玉、烧珠、焇珠、硝珠、硝子、假水晶、料器等。

中国古代玻璃起源比较早。学者干福熹等人采用科学分析的手段,结合考古学、历史学的观点,对出土于新疆、湖北、湖南、四川、云南、广东和贵州等地的西汉(公元前200年)以前最早的中国古代玻璃进行研究,发现早期中国玻璃的制备技术与原始瓷和青铜冶炼技术相关,中原地区最早的古玻璃制造是从原始瓷的瓷釉制作演变过来,用草木灰作助熔剂,始于春秋和战国早期。随着玻璃制作技术的发展,至汉代,中原地区的玻璃制作技术已传至我国境内南方和北方地区,外传至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和中亚地区。同时,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国外玻璃制品及玻璃制作技术也传入中国。


南海博物馆馆藏明代玻璃环。

南海出水玻璃器物来自何方?

中国造玻璃通过丝绸之路销往海外

中国古代不但很早就发展出自己的玻璃制作系统,之后又学习了国外的玻璃制作技术,制作的产品不仅能够满足自身社会所需,还源源不断地销往海外。南宋时中国就向渤泥国(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麻逸国(今吕宋岛)、三屿(今吕宋西南诸岛,麻逸属国)三地输出“琉璃珠、琉璃瓶子”“五色琉璃珠”“五色烧珠”等玻璃制品。元朝时,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记录了当时海运销往各国的货品,其中就有大量的玻璃制品,如“烧珠”“黄红烧珠”“紫烧珠”“红绿烧珠”“硝珠”等。明朝时,郑和七下西洋也向海外带去了玻璃制品,如《碱涯胜览》记录了向占城(今越南)、爪哇(今印尼爪哇)输出“烧珠”;《西洋番国志》记录了向占城、爪哇输出“硝子珠”等。

这些玻璃珠等饰品,备受海外居民喜爱。如《岛夷志略》彭坑(今马来西亚)条:“富贵女顶带金圈数四,常人以五色焇珠为圈以束之”;《派涯胜览》榜葛刺国(今孟加拉)条:“其行身穿挑黑缐白布花衫,下围色丝手巾,以各色硝子珠间以珊瑚珠穿成缨络佩于肩项。又以青红硝子烧成镯,带于两臂”等等。


南海博物馆馆藏明代玻璃手镯。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收藏的这批古代玻璃,除玻璃酒杯明显带有西方艺术风格,需要进一步论证之外,其余皆为中国风的艺术造型,应为古代中国制作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境外输出的外销产品。其中,部分为妇女装饰用品。如纤细有开口的各色玻璃环,应该是玻璃耳环。口径较大的玻璃环,应为手镯,戴于手腕或两臂,特别是较厚的玻璃手镯,形制大小如同玉质手镯一般,可能为仿玉作品。古代中国早期的南方,人们就喜欢用玻璃仿玉。而玻璃串珠也应该是上述的“各色硝子珠”之一了。

随着考古的发现,新疆若羌县巴什夏尔遗址的玻璃作坊,以及博山琉璃厂窑址等古代玻璃制作遗址开始为人所熟知。如果说这些玻璃窑址在实地上证实了中国古代确实生产玻璃器物,那么现今在西沙水域打捞出来的中国古代玻璃器物,则在实物上证实了中国古代先民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本国制作的玻璃制品源源不断向海外输出,尽管其数量上远不及瓷器等大宗商品。



海南人才服务网(微信号:WeiLai-YQF)

助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
海南亿企发商务有限公司
代办人才落户,代办工商执照,代理记账,商标专利

•海口公司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五指山南路国瑞城写字楼南座1202室

电话:0898-88332593

邮箱:52235227@qq.com

 

•三亚公司

地址:海棠区陶然湾1栋

电话:0898-88810199

邮箱:52235227@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nhlw.cn/lsrw/qyww/4170460c3b9ee3fd7ebbf64c71ead38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备案号:

琼ICP备19000951号-14 | 琼ICP备19000951号-20

Powered By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海南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