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文 > 文化节庆

那些闯海的“文青”们

省政府网编辑部程守满 文化节庆 2013-04-22 11:04:00 0

[!--pagetitle--]

一九八八年,《海南开发报》的编采人员在文昌东郊椰林。 李挺奋供图

[!--pagetitle--]

1988年,海口市东湖三角池一带大学生在摆摊卖饺子。  黄一鸣 摄

  1987年底,海南经济特区还没宣布诞生,便已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唤起了他们沉睡的梦想。他们迈开寻梦的脚步,向往一个美丽新世界。于是便有了“十万人才过海峡”的壮举。在这股人才潮中,来自各个阶层各个层次的人们,各怀理想,满怀着对新体制新生活的向往,与过去告别,大有一种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气概。

  此时的中国内地,一群“文青”们以最为敏感的嗅觉和对新生的海南省的向往,先期一步到海南岛来寻求职业,寻找一座梦想家园。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文艺名家,但更多的是那些怀着各种梦想的文艺青年。他们在海南岛上跌宕起伏的命运,映照出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和人生风景。

  1988年2月11日至14日,著名相声演员侯宝林、歌唱家郑绪兰、电影演员肖雄等国内16位当红明星登陆海口,在海口东湖宾馆礼堂为刚成立的《海南开发报》庆祝报纸创刊。这一次演出持续4天共4场,规模空前,让闻讯而来的闯海人大为振奋。

  在这家刚创刊的民办报纸上,你可以看到方毅、宋任穷、陈丕显、廖汉生、陈慕华、费孝通、荣毅仁、汪锋、楚图南、周谷城、钱昌照、杨成武、肖劲光等人为海南建省的题词,你还可以在《庆祝海南建省书画作品展览》中,看到著名画家吴作人、黄胄、韩美林、黄永玉、谢稚柳等为海南建省的贺作。一个小小的海岛,一下子集中了这么多的名人真迹,这让本岛人大开眼界,更让闯海的文艺青年(简称文青)们对未来的海南充满了十足的信心和幻想。

  海口街头 文青们聚合的天堂

  21岁的戴嘉利是北京第二外语学院毕业生,父母是外交官。她一口流利的外语,自信在开放的海南肯定大有用途。1988年3月,她怀揣1000元与父母不辞而别。到了海南,以为很快就能找到翻译工作。谁知,不到半月,她就不得不到大学生餐馆打工了。像嘉利这样单纯天真、敢于和舒适生活告别、寻找人生价值的年轻人成千上万。嘉利却并不后悔,她相信海南的未来是美好的。

  1988年初的海口街头,简直成了“文青”们汇合的天堂。他们在这里交流信息,互相帮助;求职未果又生活无着的年轻人,在街上开大学生饭馆、擦皮鞋、卖报纸、卖唱、变戏法、画画、弹吉他,等等,海口街头出现从未有过的景象。这些怀抱理想的年轻人大多是文史哲音乐美术外语出身。他们或衣冠楚楚气度非凡,或邋邋遢遢不修边幅,一看就知道是来自内地的“人才”。他们当中,有很多都是刚出道的诗人、作家、画家、教师、编辑、记者。根据广东作家雷铎当年的报道,从数量上来讲,整个文科人才占求职者的70%,光是汉语文学专业的就多达14000多人!“文青”们求职的目的地大多是文联、作协、报社、杂志社、大中学校,他们在这座刚开放的岛屿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命运,也经历了天差地别的人生。

  风云人物上岛记

  20多岁的冯仑就在闯海者的行列中。意气风发、怀着乌托邦理想的冯仑,上岛求职碰壁之后,一时吃住都成了问题。但是,在这座充满希望的热岛上,年轻人总是能找到自己的同道,找到让他们呆下去的理由。1988年的闯海人洪小波回忆说,“当时冯仑经常到《海南开发报》来玩,和我们聊天,探讨问题,”洪小波是这家报社的理论部主任。他回忆说,作为当时中国最为开放的报纸,《海南开发报》周围聚集了中国当时极为活跃的思想者、梦想家,冯仑被报社邀请主持《改革新思维》栏目。他撰写一系列的改革文章,热情洋溢,满怀改革的希望。人们发现,书生气质浓郁的冯仑经常出现在这家报社,和那些每天忙忙碌碌进进出出的记者编辑们在食堂吃饭。天气好的时候,冯仑喜欢在椰子树下与人吃饭、聊天。但是,求职难的现实却让靠着稿酬度日的冯仑,不得不面对。有一次,冯仑急促地敲响编辑部的门,他显得有些不好意思。编辑部负责人便知道,冯仑在催要稿费了。

  25年过去了,闯海人冯仑早已成为中国地产界的大鳄。可是,他们也曾是这群青年中不起眼的一个。当时在海口街头,那些从前在书报上或电视中方能见到的风云人物,都有可能曾在这椰子树下与你不期而遇。

  陕西作家贾平凹也没有错过观赏这次“闯海潮”。建省初期,他曾在位于海口市和平南路的海南省文联大院内住过一阵。言语不多的贾平凹经常独自一人到文联大院食堂吃饭,他夹盘中豆子的速度极快,看起来胃口很好,很快他就吃好了。没人跟他搭讪,他也不跟人招呼。那时候,贾平凹已经有些名气。几年后,《废都》一书,更让他名满天下。

  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这封信用沉重、幽怨、郁闷、诚挚、激愤的笔触书写了人生痛苦和创伤,甫一发表,即引发一场全国范围内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而潘晓,自然成为那个时代的焦点人物。谁也不会注意,“潘晓”也在闯海者队伍中。“潘晓”其实是两个人名字的合体。“男潘晓”是北京某大学哲学系的学生潘祎;“女潘晓”原名黄晓菊,原北京某工厂的工人,闯海时已年过30。此刻,摆在“潘晓”面前的路也不是康庄大道。1988年底,黄晓菊到达海南,后应聘到刚成立的《海南特区报》。她的任务不是文字记者,而是去拉广告提成养活自己。

  那个时候,到处都在播放着《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影片,从莫斯科到海南,统统都不相信眼泪。1989年春节,黄晓菊在海口苦苦等待一个整版广告未果后,心碎地离开了海南。

  无悔的青春 海南留梦

  那个时候,海口街头流行的歌曲是《我的未来不是梦》。梦想着到海南闯一番事业的人们发现,这里除了体制开放、创新,环境轻松自由,仿佛可以任你海阔天空,但就是没有多少就业机会。刚建省的海南是一个经济总量不及内地一个发达市县的小省,且人们对“经济特区”的理解更偏重于经济发展的指标,那时候的海南确实更需要的是经济的发展。一时之间,刚起步的海南,还无法接纳这么多优秀的文科人才,这是海南的局限,也是时代的悲哀。

  但是,这里不断地有各色各样的人过海而来,求职热之后就是考察热。到了1988年底,海南热逐渐消退。满怀热望的“文青”们孤独、彷徨,在这个曾经激起他们青春梦想的小岛上留下他们的哀叹:

  “我永远在沙滩上行走,

  在蓝天和大海之间,

  海潮卷走脚印,眼前道路迷茫,

  我这孤独的身影朝向何方?

  啊,母亲的祝福,渴求的目光,

  归宿未定,壮志难扬。

  南方的雨哟,南方的阳光,

  我这孤独的身影朝向何方?。”

  这是在海南省人才交流中心留言板上,一位叫王刚的贵州文学青年留下的一首诗《孤独的拓荒者》。一个文艺青年在刚建省的海南岛上孤独与期待交加,不知前路何方,他除了倾诉心中的无奈,谁能帮助他?满街都是闯海的青年,他们藉藉无名,求职无望,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25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文青”们大多星云四散,天各一方。但我们相信,海南岛是一个精神意义的岛,一个刻写在他们生命中的重要一站。留在他们心中的海南梦,一定不会陨灭。(文\海南日报记者 蔡葩)


海南人才服务网(微信号:WeiLai-YQF)

助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
海南亿企发商务有限公司
代办人才落户,代办工商执照,代理记账,商标专利

•海口公司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五指山南路国瑞城写字楼南座1202室

电话:0898-88332593

邮箱:52235227@qq.com

 

•三亚公司

地址:海棠区陶然湾1栋

电话:0898-88810199

邮箱:52235227@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nhlw.cn/lsrw/whjq/f349fcc5e6e9a7c2e3eab5d9e71dd11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备案号:

琼ICP备19000951号-14 | 琼ICP备19000951号-20

Powered By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海南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