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朝共同富裕目标迈进!着力解决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问题,来看这场发布会六大要点

券商中国 财经 2021-09-29 01:17:07 0 中国 小康社会 白皮书 人口 小康



(来源:国新办 栾海军/摄)

9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白皮书回顾了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不平凡历程,介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展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美好前景,是一部记录和反映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探索实践的重要文献。

同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宁吉喆,农业农村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刘焕鑫,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秘书长赵辰昕,介绍白皮书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从会上透露的信息来看,“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一步控制和缩小贫富差距,将通过改革激活农村大量的“沉睡”资源,增加财产性收入。对于解决老百姓在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诉求和困难,将科学合理界定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多元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来看发布会要点。

要点一:全面小康是惠及全民小康

徐麟介绍,白皮书分为前言、正文、结束语三个部分,共3.2万余字。正文分为“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全面小康是全面发展的小康”“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小康是奋斗出来的小康”“中国全面小康的世界意义”五个部分,系统阐述中国的全面小康是什么、又是如何建成的。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白皮书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顽强拼搏、接续奋斗,从“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不断实现。介绍了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指挥、亲自推动小康社会建设,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战贫困、促改革、抗疫情、治污染、化风险,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迈出了关键一步。白皮书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能力和力量。

第二,全面小康是全面发展的小康。中国在小康社会建设中,注重把握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一体推进、协调发展,着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白皮书围绕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更加繁荣发展、民生福祉显著提升、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变化等方面,用大量事实和数据描述了全面小康的图景。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既有个人层面的,也有国家和社会层面的;既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也有看不见摸不着的,展示了全面小康的多领域、多维度、全方位。

第三,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小康。小康大业,富民为本。中国的小康社会建设,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以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目标,不让一个人掉队,不让一个区域落下,不让一个民族滞后,让全面小康的阳光照亮960万平方公里广袤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让56个民族、14亿多中国人民共同享有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白皮书围绕人口全面覆盖、区域全面覆盖,介绍了中国打赢新时代脱贫攻坚战,贫困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进小康;介绍了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与城镇双轮驱动、相辅相成、齐头并进;介绍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形成了东西南北中纵横联动,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白皮书指出,中国的全面小康,体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发展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第四,全面小康是奋斗出来的小康。中国是有着14亿多人口、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好日子等不来、要不来,唯有奋斗,别无他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实现了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小康。白皮书围绕为人民奋斗、科学奋斗、艰苦奋斗、接续奋斗,从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制定正确路线和政策策略、在改革开放中推进发展、几代人苦干实干等方面,介绍了小康社会建设极不平凡、极不容易的奋斗历程。白皮书指出,中国的全面小康是中国人民辛辛苦苦干出来的,小康美好生活是人民创造的,小康壮丽史诗是人民书写的。白皮书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全面小康。

第五,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发展自己、也贡献世界。世界好,中国才能更好;中国好,世界才会更好。不断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不断发展进步的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注入了正能量。白皮书指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国家更富强、人民更幸福、社会更稳定,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巨大贡献;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版图,为人类走向现代化探索了新路径。白皮书强调,未来之中国,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要点二:“十四五”时期进一步控制和缩小贫富差距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是贫困现象不断减少的过程,也是人民日益富裕起来的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持续跃升,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改善。虽然存在贫富差距,但城乡、地区和不同群体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趋于缩小。”宁吉喆表示,一是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二是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逐年下降。三是不同群体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总体缩小。四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目前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13.5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生育保险依法覆盖所有用工单位及职工。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全国已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8000多万套,帮助2亿多困难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教育公平和质量不断提升,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2%。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改善,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卫生健康支出1.92万亿元。人民群众通过自己劳动得到的收入、经营得到的收入、转移支付得到的收入在增加。同时有一些收入并没有进入家庭,而是通过公共服务提供给广大群众。

宁吉喆强调,“十四五”时期,进一步控制和缩小贫富差距,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通过发展经济、辛勤劳动、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同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宁吉喆表示,税收在分配当中已经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无论是在初次分配,还是在再分配、三次分配当中,都要发挥好税收杠杆的作用。

要点三:激活农村“沉睡”资源,增加财产性收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刘焕鑫表示,今年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夏粮、早稻双双增产,秋粮增产趋势明显,夺取全年粮食丰收有良好的基础,生猪产能已全面恢复,14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不断优化政策供给,拓展增收渠道,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农村低收入群体收入,促进农民收入再上新台阶,让亿万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赶上来、不掉队。

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是通过四条途径:

第一,通过产业振兴增收入。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通过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要向高质量农产品要收入,向产业链要收入,向降成本要收入。

第二,通过扩大就业增收入。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大头。一方面,要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落实好财政、金融、用地、人才等扶持政策,形成创新带创业、创业带就业、就业促增收的格局,让农民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赚。另一方面,促进外出务工就业增收,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完善就业支持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

第三,深化改革增收入。现在农村还有大量的“沉睡”资源,这是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潜力所在,要通过改革来激活。

第四,完善政策增收入。重点关注小农户和低收入农户。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稳定和加强农民种粮补贴,按时足额把惠农资金发放到农民手中。建立健全常态化帮扶机制,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要点四:鼓励支持国有经济等多元主体参与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白皮书指出,1978年以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中国基本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向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目标迈进。中国已经建成当代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

赵辰昕表示,老百姓确实目前在老百姓在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有一些困难、有一些诉求。进一步分析后感到,当前群众反映的这些诉求,更多的是上好学难、看良医难、住好房难,是在“有没有”的问题已经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之后出现的“好不好”的问题,是新发展阶段的民生新烦恼。

“这些问题说明,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后,民生工作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条件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赵辰昕表示,在公共服务领域,今后五年,我们将科学合理界定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多元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以期最终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目标。政府重点是保基本促均等,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国有经济等多元主体参与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要点五:合理降低超大特大城市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

宁吉喆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及其他超大特大城市经济大幅增长、人口显著增加、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对外开放的重要枢纽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撑,也日益成为人民安居乐业、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同时,这些城市也存在交通拥堵、房价高企、发展受限等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城市病”。

“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困难、成长中的烦恼。”宁吉喆说,至于在养老社保方面,一线城市总体水平并不差,几个一线城市人均期望寿命都在80岁以上,名列各类城市前茅。需要改进的是控制成本、改善服务。

宁吉喆表示,“十四五”规划《纲要》对于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提升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等进行了规划部署。一是促进超大特大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要统筹兼顾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多元需要,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转变开发建设方式,加强城市治理风险防控。二是合理降低超大特大城市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要科学规划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功能和设施以及过度集中的公共资源,加强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三是优化提升超大特大城市核心竞争力。增强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率先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提升综合能级与国际竞争力。

要点六:人口红利依然存在 具备较好人力资源保障

宁吉喆表示,根据2020年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成果,虽然中国人口总量增速有所放缓,总和生育率下降,老龄化程度加深,但总体上看,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人才红利优势后发,人口健康水平不断提升。

“中国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中国仍然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人口总量仍然保持增长,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仍然庞大,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8.8亿人,还有3亿多育龄妇女,每年能保持1000多万的出生人口规模。人口数量增长产生的红利仍然存在,劳动力资源仍较为充沛,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人口红利支撑。” 宁吉喆说。

除了人口总量,宁吉喆表示,中国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人才红利新的优势逐步显现。2020年,中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75年,比2010年的9.67年提高了1.08年。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2.08亿人,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达到23.61%,比2010年大幅提高了11.27个百分点。人才规模比重上升了超过10个百分点,翻了近一倍。

宁吉喆指出,近年来中国实施的“单独二孩”“全面二孩”政策,出生人口数量明显回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14岁少儿人口数量比2010年增加了3092万人,比重上升1.35个百分点。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今年国家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助于促进出生人口增加,改善人口年龄结构,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宁吉喆表示,中国居民健康水平也大幅改善,劳动力资源条件优化。随着人口政策的逐步完善,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仍然具备较好的人力资源保障。


责编:陈书玉

券商中国是证券市场权威媒体《证券时报》旗下新媒体,券商中国对该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海南人才服务网(微信号:WeiLai-YQF)

助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
海南亿企发商务有限公司
代办人才落户,代办工商执照,代理记账,商标专利

•海口公司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五指山南路国瑞城写字楼南座1202室

电话:0898-88332593

邮箱:52235227@qq.com

 

•三亚公司

地址:海棠区陶然湾1栋

电话:0898-88810199

邮箱:52235227@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nhlw.cn/cj/f222e2ff2f52d5c2d1be0eba88754d7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备案号:

琼ICP备19000951号-14 | 琼ICP备19000951号-20

Powered By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海南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