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文 > 历史沿革

海南年俗文化溯源

林诗成 历史沿革 2010-02-08 00:02:00 0

从“打春牛”至“闹花灯”
———海南方志中的春节元宵习俗 

鞭春牛

送穷

  关于过年,每个人都有特别的记忆。而记忆当中,或多或少都会有家乡年俗的印记。  

  海南称过年为“做年”,这个“做”,除了形象生动外,似乎更有一股子过节的兴头和冲动,也显示了海南人做年的热闹和喜庆。

  海南人做年,其节序风俗同内地大体相同,但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移民文化的融汇,又另有其独特的地域特征。细分起来,琼北、琼东、琼南、琼西以及中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年俗,各有相似又各自不同。

  虎年春节临近,海南周刊特别推出“海南年俗文化溯源”专题,探寻海南传统年俗文化的源流传承,重温我们记忆中有着浓浓海南味的———“做年”。

  ———编者

  海南岛自汉武帝元封元年设郡置治以来,随着汉族士庶的大量迁居,中原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其节序风俗同祖国大陆大体相同,但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又另有其独特的地方色彩。

  海南古代的春节习俗,诸如腊月二十四的用竹枝扫除屋尘,夜具酒果送灶君,除夕午后祭祀祖先、吃团年饭,除夕夜厅房廊室灯火通宵、合家围坐守岁,元日门贴桃符避邪、吃斋饭等等,都与内地大同小异,兹不详述。比较特别的是“送穷”一项,即除夕入夜之后,家家户户“扫污秽”,以败苞破箩载之,燃灯于内,“将扫尘竹帚携掷之”。这也是除旧布新之一种,表达了农民送走贫穷,迎接美好生活的愿望,但所送之物,必置于路口,似又有让他人把“穷”拾去的意味,不免打上了小生产者的思想烙印。

  这里重点要说的是立春日的迎春。立春在阳历的二月四日或五日,不同的年份,该日或在春节之前,或在春节之后,但其迎春活动,同春节的喜庆是联为一体的。迎春活动的主体是鞭春牛,旧时用以表达劝农和春耕的开始。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云:“立春前,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而《正德琼台志》对于此俗的记载更为详细:“迎春日,府卫官盛服至于东郊迎春馆,武弁各竞办杂剧故事,会聚逞炫。俟祭勾芒神毕,前导,城市内外老稚集于通衢,各携妇幼,男女竞看士牛自河口街从西门(或南门)入府,将豆谷洒之,谓消压痘疹。是日以面饼裹生菜诸肉品啖之,曰春饼。”《道光琼州府志》所记文字略有不同,如“迎春日”作“立春前一日”,“府卫官”作“府县官”,“武弁”作“街坊”,吃春饼作“亲邻以春饼相馈遗”,但大体程序是相同的。苏轼贬琼时,有《减字木兰花·海南春词》记此盛况,气氛异常浓郁:“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胜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可知迎春习俗从北至南,从宋到元至明清乃一脉相承。

  元月一至四日,为人们互相拜贺的日子。城市村落间,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这期间盛行于海南城乡的游戏是打秋千。据记载,海南的秋千有两种,“用四木两相分叉为架,高而垂下者为女秋千;两木如柱,两孔横架,短而翻转者为男秋千”。所谓女秋千,便是在木架上悬挂绳索,下拴横板,玩者在板上或立或坐,两手握绳,使前后摆动,俗谓荡秋千。所谓男秋千,具体地说,是在木柱上装上转轴,轴上安上支架,支架上用绳系以软座,一个秋千上可同时安四至八个软座,类似今天游乐场上的过山车之类。玩男式秋千时,由人在两边高架上踩动,玩者便上下翻转,越转越快,伴随着围观者的阵阵喝采声和祝贺优胜的爆竹声,确能给新春增添欢乐的气氛。据说女式秋千原是汉武帝时后庭之戏,后才从宫中传到民间。男式秋千却不知何所自,似乎内地并无此种游戏,是否为海南的“特产”?

  春节的喜庆活动,在海南一直延续到元宵。海南人称元宵为小年(年仔),元宵观灯,喜庆便达到了高潮。海南古代花灯品种繁多,“巧奇百出”。“(郡人)于通逵立竿,松竹叶结篷,缀灯于上。公宇富家,或缚竹糊纸为鳌山灯,用通草雕刻人马故事,彩绘,衣以绫罗,中机轴,系以丝线,或用人推斡,烟嘘沙坠,悉成活动。又有剪灯、花灯、纱灯、蒺藜、梅花球、媳妇莲花,名称不一。”明代海南卫指挥副使王弘的观灯诗有云:“龙吞水母宫中月,佛点天魔塔上灯”,“云龙自此争先睹,天马于今喜欲腾”,可谓形容尽致。观灯的人也很踊跃,不但城中人“每夜群游”,甚至“乡落男妇,二三十里入城聚观”,“城门因此以驰禁”,“儿童走卒,歌舞欢呼不绝”。明代琼州太守方向诗云:“百尺竿头有路通,彩绳摇曳戏东风。谁将一线牵消息,泄漏春光满眼中。”海南诗人杨碧亦云:“满城罗绮飏香风,闹看星球火树红。”皆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的盛况。整个观灯活动,起于十一夜,盛于十五夜,讫于十八夜,春节的喜庆到此结束,一年之计也就紧接着开始了。 (文\本刊特约撰稿 周济夫)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胜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苏轼《减字木兰花·海南春词》

相关链接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农历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时间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现在定名为春节;节日具体时间最后的确定相信和这个时间对农业劳作影响最小有关。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饭以后有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

图片摘自福建人民出版社《图说民间传统节日》

琼北做年 倾注感恩与敬畏 

  从年前直到正月十五过后,琼北地区贴对联、放炮、绑戏、行袍、送灯、换花、偷青等各种祈愿的方式轮番上阵,好戏连台。

  2月4日,立春这天,海口琼山区十字路镇道斌村的吴光品,将自己收集的荔枝木与甘蔗皮绑成一捆一捆,“府城人有过年烧荔枝木围炉的习惯,甘蔗皮是引火的,有步步高升的意思,荔枝木的旺火希望来年红红火火啊。”老吴说,现在烧柴的习惯已渐渐消失,这些东西也只有一些老城区居民会买,从原来的二十多个摊到现在一两家,现代化的城市生活热潮正在将这一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年俗慢慢湮没。 

  “为什么现在的许多城市居民到酒店里去吃年夜饭,环境好菜式多样,但仍然感受不到年味?我们传承延续了千百年、带着农耕文化色彩、崇尚自然、与天地更加接近及融合的古老年俗,其让人怀念的韵味又在哪里呢?”2月5日,研究海南乡土文化多年的蒙乐生认为,琼北地区“做年”的许多内容里灌注着传统的感恩、孝悌之道,融入了人们对天地尊重与敬畏,包含着数代人的生活智慧,也是人们释放情感,增进交流的一种方式,体现着雅文化与俗文化之间的交叉……

  做年中渗透着感恩文化

  “回屋做年不?”腊月一到,这句话似乎是许多海南本地人的流行语。熟知海南话的人都知道,这句话的“屋”指那有着祖屋的农村老家。

  海南为何叫“做年”?81岁的河南大学政治系退休教授陈忠雄是自小在府城长大的海南人,他认为“做年”这一说法,与琼北一带的口头语表达有关系,用“做”字更加能体现程序的繁多及隆重,是按人的意志及愿望做出来的,往往还包含有一些祭祀活动,比如“做清明”、“做斋”、“做雪”(雪是海南话中人们对一些农历节庆的统称)、“做亲家”(摆喜酒的意思)。

  海南俗语里有“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过八月十五,乡下人就开始为春节做准备了,阉公鸡、填肥鸭、备做年钱。而一过阴历十二月下旬,做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从腊月二十三的“送灶公”开始,琼北地区的“做年”风俗就一项项地准备着,连接不断:采屋、置年货、做年糕、贴对联……

  “祖公屋”是琼北地区农村中的一大特色,屋里往往摆放着香炉、八仙桌等,每逢春节大年初一天未亮时,同一祖公但早已分成多家的各家各户,都会在祖公屋的八仙桌上摆上背上夹着整块完整鸡血、头高昂着、双脚呈跪拜姿式的肥鸡,一块半肥瘦、切成长条的五花肉,一整条鱼,还有3碗饭,3杯茶或5杯酒,户数多的家族有时八仙桌上排得满满当当的,而在这里祭拜先公先祖的子孙们也须按辈份排着。

  蒙乐生认为,对先祖始终怀有崇敬及感恩之情、对日月天地的崇拜始终怀有敬畏之心,是儒学强调的“报本返始”“尊祖敬宗”思想,而在这一传统的“做年”方式中,得到了切实的体现。

  做年时享受的美食文化

  “二八九没有磨盘闲,三十没刀砧闲”这句海南俗语生动地体现了过年前两天的繁忙景象。而在许多琼北人的记忆里,年,总是与许多特定的美食牵在了一起,甜的有糯米磨粉而蒸制成的甜、筐,还有炸的京果、糖供(米花糖)、类似领带的“领带花”、炸饺子、煎堆等,这些都统称为“海南的年糕”,不管是过年时接待亲戚朋友、还是祭祀时,这些美食都是主角。

  除夕夜,当所有的祭祀都结束后开始“围炉”,全家人围着一个火炉,火炉上架着一个锅,家人就围在旁边吃饭。鸡肉是必不可少的,还有当地的名吃———乳羊。“围炉旁边,有木炭烧火的滋滋火声,汤锅里煮出的香味,美酒的醇厚,伴着孩子们放鞭炮的嬉笑声,这一顿围炉饭总是要吃上几个小时。”陈忠雄说直到现在,儿时过年时印象最深的仍然是除夕晚上围炉这一幕。

  而大年初一早上无疑是主妇们最“闲”的时候,这一天,不用干农活、不动刀砧、不用扫地……往往吃过早餐人们就开始到附近“轮村”(到附近的邻居家闲聊),这天午饭的用料在前晚已准备好洗干净了,就是“斋菜”,虽然是斋菜,但也不简单,有粉丝、甜菜、木耳、芹菜、豆腐干等等上十种用料,而每一家做的味道又各不相同,海口人多做成“斋菜煲”,文昌人多是炒,而定安一带则多是用斋菜熬汤。

  “这既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生活智慧的体现。”蒙乐生说,在除夕晚的大鱼大肉之后,肠胃负担往往加重,而这时吃斋清理肠胃,是最好的放松调理的养生办法。

  大年初三,定安人吴先生一家总要做“菜包饭”,菜包饭是把肉、菜、饭混在一起,用菜叶包着用手捧着吃,这种吃法在定安县定城及邻近村庄老百姓中十分流行。

  清末拔贡生莫家桐在《定安乡土志》中有这样的记载:“正月初三祭赤口吃菜包饭。”可见定城人吃菜包饭的习俗至少已有百年历史。旧时的定城人正月初三赤口日不串门不拜年,全家团聚吃菜包饭,有“齐心协力,拢住家财不流失”之寓意。

  做年里祈愿来年更美好

  春节,欢天喜地、满怀期待地祈愿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内容,更可激发人们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从年前开始直到十五过后,琼北地区贴对联、放炮、绑戏、行袍、送灯、换花、偷青等各种祈愿的方式轮番上阵,好戏连台。

  贴对联、贴利是钱是琼北人春节时必做的事情。“二十八糊对”时,往往家中的门上、柜子上、床上都会贴上各种各样的春联,门上、祖案上、床上都要挂上成串带着绿叶的桔子。“利是钱”是一种用红纸做的满是圆洞的纸,春节家家户户的大门框上都贴着四张随风飘扬的“利是钱”,甚至在水缸、炉、灶和犁、耙等农具上,都贴上了“利是钱”。

  “放万三三炮车“是琼北地区过年时放鞭炮的俗语。“万三三”是指鞭炮的响数,在海南话中是指“多多”或是“很多”的意思,正月初一零时到来之际,人们总争先恐后地燃放爆竹,释放情感;去亲戚朋友家拜年,总要买上个大大的“万三三炮车”去噼哩叭啦地响上一番,火花烟雾、震耳响声、满地堆着的红纸,年味十足。

  在海口大致坡及附近的文昌一些村庄,过年盛行“琼剧盛宴”,“绑戏”成为当地农民迎春贺喜的习俗。经济条件好的村庄会早早地请来琼剧戏班,定好剧目,呼朋唤友,前来看“人戏”;还有些不想花太多钱的村庄,“绑“的是“公仔戏”(木偶戏),有时会连演上几个晚上,让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享受娱乐生活。

  除夕夜到大年初三,大多琼北农村的家里彻夜灯火通明,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

  海口人从初六开始“行袍”,这是海南方言的说法,实际上是“迎神赛会”,相当于北方的庙会。就是把本村庙宇里的菩萨或神灵请下神案,抬着到村里的各家各户去放灯、驱邪。然后摆上宴席做“公期“,宴请亲戚朋友。

  十五元宵节,海南人称为“年仔”,各家“以糯粉搓丸,小者煮浸糖米,大者裹以蔗糖,名元宵丸”,亲邻间互相赠送。元宵前后,各地都会举行观灯活动,在古城府城,则要举行从“换香节”演变来的“换花节”。(记者 谢向荣)

    天青青,月明明,玉兔引路去偷青。偷了青葱人聪明,偷了生菜招财灵。偷了芹菜不糊涂,偷了葫芦办事清。——清《琼山县志》载元宵偷青歌谣

崖州年俗古意深 
 

  从过小年开始到除夕夜,从大年初一到初七再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每一天都有独特的内涵。

    古代所称“元旦”,即现在的春节。春节是一年的肇始,农历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因此,春节,便成为中国传统节日的开篇之作。

  地处海南南部的崖州(包括今天三亚、乐东、陵水一带),其先祖多来自闽粤或中原各地,春节文化自然与中华主流文化一脉相承,过年习俗与内陆各地或许大同小异,从过小年开始到除夕夜,从大年初一到初七再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每一天都有它独特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春节有开始、有尾声,有思想、有仪式,有对遥远过去的追忆,也有对美好愿景的展望。

  在日久天长的时间长河里,崖州这一方土地孕育出一方独特的文化,反映在春节的习俗和礼仪中,自然具有崖州特色,有些节日习俗流变至今,则已嬗变或迷失。

  春节:“妆军”场面难得一见

  元旦以爆竹开年,内外称贺,酌酒相庆。初三日,书帖,钉赤口于门,谓之禁口。八日,城中迎神赛会,谓之妆军。远近男妇,入城聚观。三日方止。

  (清《崖州志》)

  出生于崖州古地的黄家华先生曾对本乡崖城的过年习俗与源流做过一番考察。他说,一年开始,春气萌动,万象更新。在这一年复始的时节,自耕小农们该庆贺什么?无非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人安康和睦。元旦所酌,则是屠苏酒,据说饮之可以除疠疫,而且这屠苏之饮还特有讲究。“平时合家聚饮,尊卑有序,先老后少,但初一饮屠苏酒,却反其道而行之,先少后老。其说道是,新春开元,少年得岁老年失岁,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少年身上,所以老者让少年为先。”黄家华先生说。这一先一后的变换,表达的是中国人对岁月流逝的达观精神和对未来的期待之情,谪居海南的苏东坡亦云:“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至于钉赤口,乃一种古老的巫术,此举显然意在禁绝口舌是非,以免“祸从口出”,以求在一年伊始便和谐吉利,这与《正德琼台志》所记相同,琼北一带也有此俗。

  崖州一带的迎神赛会即妆军,就是用仪仗、萧鼓、杂戏迎神,给神还愿,酬谢神一年来的守护,并祝来年安康。白居易曾有诗云:“黄昏林下路,鼓笛赛神归”。古崖州赛神活动多由戍守边陲的军士来表演,所以谓之“妆军”;演变到现在,则由村里较有威望的人组成队伍,一路鼓瑟齐鸣,围观者倾巢而出,热闹非凡。可惜的是,如今的崖州古城所在地崖城一带已经少见妆军的队伍,只有乐东黄流一带农村仍见妆军的场面,复活古代崖州人妆军的情景和气派。

  崖州女子春节前就有绞脸修眉的习惯,而洗头,则是十分讲究的。早在清代以前,她们就懂得用蓖麻油和香草润发美容。清《崖州志》记载:“蓖麻,茎或紫、或青,叶大。子可为油。妇人取之润发。”“香草,即兰草……妇人取其叶浸油涂发。”每当蓖麻收获季节,她们就从山坡、田野边采集来成熟的蓖麻蒴果,放在太阳底下暴晒三五天,果壳自然裂开,去掉果壳,留下种子,然后把种籽放在石臼里舂成泥状,再放进铁锅里加火蒸制,提取蓖麻油,用以平日润发美容,尤其更为春节备用。在春节来临之际,有女孩的家庭香气洋溢,她们互相洗头,嬉笑,那快乐的场面为外地人所羡慕。

  可是现代文明的脚步早已光临崖州大地,女子进发廊洗头、按摩已成时尚,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蓖麻的模样了,何来闻其香气,享受先人用蓖麻油和香草洗头的健康和舒适?

  元宵:昼打秋千夜放天灯

  元宵前后,都里迎神张灯,扮演故事,谓之迎灯。自元日至此,昼打秋千,夜放天灯。或扮狮子麒麟为戏。(清《崖州志》)

  这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的元宵良辰啊!有人说,海南人不过元宵不算过完年,确实如此。《崖州志》的记述虽简约,却令人生出无限美好想象,“昼打秋千,夜放天灯”,遥想斯时,城乡俱做秋千,用四木两分相叉为架,高而下垂者为女子秋千,二木为如柱,两孔横架,短而翻转者为男子秋千,如此泾渭分明,男女有别,体现了农耕社会里温馨感人的一幕。至今,崖州一带已鲜见“昼打秋千”者,人们忙碌于喝酒应酬,唱卡拉OK,把春节的最后一日尽情挥霍。至于“夜放天灯”的习俗,则已从崖州的政治文化中心崖城西移到黄流,因此,近年的黄流元宵花灯闻名遐迩,吸引众多的民俗采集者,变成一道崖州地区文化源流的风景。

  而不知从何时开始,崖城乃至海南各地,竟把正月十五当做小年,而真正的小年却已迷失!黄家华先生说,小年自有其节,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即古俗所谓的“小年”。《崖州志》亦有载,“腊月二十三夜,以茶酒纸马送灶神。除日迎神如之”。南宋文天祥诗中也说:“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可见古时小年在大年之前。可是,岁月变迁,或许是误传,清代《崖州志》仍在记载的小年却落到了大年之后,文化传承在漫长的岁月里不知何故走样,这真是值得玩味的现象。

  疍家过年:少不了的马鲛鱼

  “二十七杀雄鸡,二十八杀肥鸡,二十九灌美酒,年三十贴花门。”

  (疍家迎春民谣)

  疍家人是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又称水上人家,海南的疍家人主要集中在海口海甸港,陵水新村港,昌江海尾,三亚南边海、保平港、望楼港一带。疍家人傍海为生,祖籍多为广东。

  疍家人是汉族,因此,风俗习惯与当地汉族大致相同,但作为靠海为生的一个特殊族群,他们过年自有其特点。他们信奉的是龙王,拜的是妈祖庙、五龙公庙,初一、十五都摆上果品,给神上香,备猪、羊奠祀,让神明保佑他们幸福安康。三亚港的妈祖庙、保平港(即港西湾)的五龙公庙,每到春节,就香火缭绕,人气兴旺。

  疍家人过年正如民谣所言,除了杀鸡喝酒,最少不了的是马鲛鱼。按疍家习俗,吃马鲛鱼,年年有余;做马鲛鱼丸,圆圆满满。大年三十祭祖过后,疍家人就围坐船舷边,打边炉(吃火锅),锅里少不了马鲛鱼,而经过疍家人手法特殊腌制的咸水马鲛鱼,则是春节大鱼大肉过后“解油”最好的美食。

  海南民俗专家詹贤武说,疍家人过年的另一个习俗是大家围坐一起唱“咸水歌”,“咸水歌”是疍家人对自己创作的歌曲的统称。每当酒饱饭足,就开始有人哼哼“咸水歌”。歌的内容随兴而起,大多是打渔歌、情歌,歌调欢快,诙谐,听着渔民口中哼唱的疍家“咸水歌”,你才真正领略到疍家独特的海港文化,感受到渔家过年的浓郁气息。詹贤武说,可惜,现在会唱“咸水歌”的年轻人已寥寥无几,过年的味道便淡了很多。(记者 蔡 葩)

    元宵前后,都里迎神张灯,扮演故事,谓之迎灯。自元日至此,昼打秋千,夜放天灯。或扮狮子麒麟为戏。———清《崖州志》

西部大年歌飞扬

  过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日子,无论年俗如何变迁,人们对未来美好的祝福和心愿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十里一风,百里一俗。

  海南岛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民族构成、生活习惯等因素,形成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年俗,人们在品尝同一种饮食、吟唱同一曲调、参与同一个游戏中体验节日快乐,寻求群体归属感。

  虽然西部的年俗各地相异,但也有很多共同之处,如都喜欢在春节用歌唱的方式互致祝福、增进交流,临高人唱“哩哩美”渔歌,儋州人唱调声,昌江、东方唱军话民歌;西部沿海的渔村过年都喜欢食用红鱼,祈福年年有余,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西部人性情豪爽,年饭上少不了大碗喝酒,地瓜、甘蔗、山兰稻等都可以用来酿酒。

  唱“哩哩美”

  “一轮唱个吉兆,吉兆娘和爹;二轮唱个吉利,吉利爹和娘;三轮唱个吉兆,吉兆好婚姻;四轮唱个吉利,利全家平安;五轮唱个吉兆,吉生意兴隆……”

  进入腊月,在临高新盈、调楼一带,就可以经常听到补网的渔家妹子吟唱这首《十轮唱吉》。腊月十五过后,出海的渔民陆续回到村里,原本宁静的海边渔村开始热闹起来,年味也越来越浓。

  老人开始准备春联、红包,主妇开始准备红鱼、蒜以及鸡鸭乳猪等年货,年轻人则开始准备过年的节目。

  唱渔歌“哩哩美”是最受大家欢迎的节目,渔港里男女老少都会唱,歌词即兴发挥,曲调欢快活泼,非常容易营造节日气氛。

  专门整理临高“哩哩美”歌词的民间艺人林华介绍,《十轮唱吉》是临高海边渔民春节传唱最多的一首渔歌。渔民们借助这首歌,祝愿彼此父母健康,婚姻幸福,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据考证,“哩哩美”的起源可追溯到南宋绍兴年间,当时的临高县令名叫谢渥。谢渥任临高县令后,体恤民众,关心教育和农业,重视渔业,渔业生产连年丰收,渔村处处回荡着渔姑甜甜的叫卖声:卖鱼(雷),大家来买鱼(罗)……后来,渔民在生活和劳动中,如赶海、织网、婚嫁等,都以该旋律为音乐主题,并不断延伸发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优美动听的“哩哩美”渔歌。

  看木偶戏

  沿海一带的渔民唱“哩哩美”过年,不靠海的村庄也有自己的过年方式,临高木偶戏就是另一种精彩的年俗。

  许多木偶戏都设小小的舞台,台上围着布幛,演员手擎仗头木偶在幕后操纵和演唱。可临高县的木偶戏演出,则采用大舞台,不设布幛,演员擎仗头木偶化装登台,互为一体,合扮同一角色,人偶交叉表演。自古至今,自成一派,成为我国木偶艺术园地稀有的剧种。

  用临高话演唱的木偶戏主要唱腔有“阿罗哈”和“朗叹”两个,伴奏以双锁呐为主。每个木偶戏班有18人,各自分工不同,讲究演员之间的配合。演出形式也很特别,不演则已,一演连演三晚,每晚内容不同。

  临高南宝镇武郎村村民陈锡荣告诉记者,每年春节村里最热闹的就是有木偶戏演出的3个晚上,村民们准备了足够多的烟花和鞭炮,在演出的间隙燃放,以表达过年和过戏瘾的双重快乐。

  临高县文化馆工作人员王焕英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今年春节很多村庄都请木偶戏班子,临高6个木偶戏班子的演出日程从腊月二十四到正月十五都已排满了。

  对楹联

  “灵秀毓峨眉综观历代缙绅韩富以来如公有几,文明开儋耳遥想三年笠笈符黎而后名士滋多。”这是一位普通儋州百姓为纪念苏东坡而作的楹联。

  从腊月二十开始,儋州人就开始准备春联。与其他地方购买印制的春联不同,儋州人喜欢现场用毛笔书写的春联。

  人们对春联的书写者有特别的要求,除了书法好之外,还要德高望重,有足够深的学问,只有这样春联上的吉利语言才能变成来年的好运气。

  春联的内容大多是现场创作的,除了吉利、对仗外,最好嵌进求联者的名字、喜事等内容,让人在吉祥之余还能拍案叫绝。

  儋州人对德高望重的楹联书写者很尊重,一般求一幅春联,要把书法者请到自己家中,好饭好菜好酒招待后,备笔墨纸砚,趁书法者心情高兴一气呵成。书写完毕后,求联者再亲自把书写者送回家,并送上丰厚的红包和礼品。

  儋州的楹联无处不在,除了门上的春联,人们还在渔船、猪圈、牛栏、鸭舍等处张贴楹联。“佳年景四季平安,好运气鱼虾大着”,“一年春作首,六畜猪为先”;“人勤春早到,水暖鸭先知”……

  儋州人拜年也爱用楹联的方式,别人发祝贺短信,儋州人发嵌名楹联。如一对名叫徐志新、欧晓燕新婚伉俪,就收到朋友新春短信联,“志存高远堂来燕;晓以淑贤居焕新”,寓他们同心同德,相亲相爱。

  荡秋千

  与儋州相邻的昌江,则喜欢用荡秋千的方式来过年。

  据《昌化志》记载:“春则秋千,邻峒男女,妆饰来游,携手并肩,同唱军歌,欢歌互答,应付如流……”由此可见,荡秋千对歌过年风俗由来已久。

  荡秋千的日子一般会选在正月十二,村民们在村口、院落的空地上支起木架,用竹子、藤条和木板,做成高低不一秋千。

  荡秋千的方式分为单人荡、双人荡、立荡、坐荡等,每个村镇都有自己的秋千高手,大家边荡边唱歌,兴起时还玩起高难度的表演动作。

  昌江文体局局长庞大海介绍,荡秋千年俗只在军话地区流行,荡秋千时边荡边用军话对歌。这种形式最初只是在青年男女中流行,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民间体育游艺活动。庞大海分析,这种年俗很可能是从中原地区传过来的,只是这一习俗传来海南后,融合了一些当地的元素,加入了对歌。

  遗憾的是,现在除了昌城一带,其他军话地区已很难寻到荡秋千的踪迹。

  牛饮酒

  昌江王下乡洪水村村民到现在还保持着黎族人传统的过年方式,家人无论出门多远,都必须在春节前赶回家。

  腊月二十,海南日报记者在洪水村采访时,看到很多在外地打工的黎族姑娘、小伙已经回村,村里热闹而祥和,已经很有“年味”。

  村民韩昌荣在谷场上用木槌捶山兰稻,她告诉记者要用一部分做山兰酒,另一部分用来封米缸。

  韩昌荣说,腊月二十开始煮米下酒曲,到年三十山兰酒的味道是最好的;封米缸也是黎族人过春节的序曲,腊月中旬以后,村里的女主人选择吉日的晚上,鸡鸣三遍之后,将上好大米倒满自家专用的米缸,然后用一片红纸封住缸口系紧。到正月十五那天举行揭缸仪式,并用缸内的大米煮饭,供全家食用,寓意新的一年五谷丰收,家人平安。

  据昌江文化馆负责人介绍,王下乡还有一个特色年俗,就是给牛灌酒。大年初一上午,家家户户要将特制的牛酒灌给自家的牛喝,一般每头牛要喝一小桶酒。

  村民们认为,每逢春节,耕牛也应停工休息,喝酒补身,以增精力。牛酒中掺有数种跌打损伤祛风等功效的草药汁,牛喝过后,会醉卧二三天,但来年一年都精力充沛。

  过了正月初三,村民们就会陆续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其中最受人欢迎的就是抓猪崽。组织者挑选大小适中的“五脚猪”放在一个场子里,限定时间让人轮流开始抓。这些猪平时都是放养,奔跑速度快,力量大,要成功抓获并不容易。因此抓到猪崽的人会被认为既勇敢又幸运,谁抓到猪崽都愿意请大家喝酒。 (记者   王 勇)

    一轮唱个吉兆,吉兆娘和爹;二轮唱个吉利,吉利爹和娘;三轮唱个吉兆,吉兆好婚姻;四轮唱个吉利,利全家平安;五轮唱个吉兆,吉生意兴隆…… ——哩哩美渔歌《十轮唱吉》

岛东过年:浓淡总相宜  

  海南自西汉元封初年开始,祖国大陆特别是东南沿海各地区的汉族移民就陆续迁入,直至现代,过春节的风俗基本上保留了福建等东南沿海各地汉族人民的习惯。特别是琼东一带,由于汉族移民迁入居住数量较多,很多过节的习俗与内地基本一样,显示了一衣带水血脉相连的文化传承。从明代开始,文昌、琼海、万宁等市县陆续有许多人“下南洋”,随着他们的归来,又带来了侨居地的文化与生活习惯,为琼东的年俗添上一缕异国风情。

  春节前夕,海南日报记者沿东线拜访了琼海、文昌、万宁、陵水等市县,从当地老居民与民俗专家的回忆中,体味琼东特有的年味。

  琼海:失落的“分岁”

  “随着时代的发展,村里年轻一代对传统的继承和理解已经大不相同,很多传统的年俗也因此渐行渐远,慢慢地消失了。”说起故乡博鳌南港村的年俗,琼海乡土文化研究会会长王章灿很感慨。

  吃年夜饭,对于现今大多数人来说,就是大年三十晚一家人吃顿团圆饭,对于用餐时间是没有严格规定的。但在王章灿的记忆中,小时候家里吃年夜饭叫“分岁”,一定要在上完香鸣完炮过后一家人才聚到桌前吃饭。而这个鸣炮时间是要看黄历定时辰的,可能是大年三十的晚上,也可能是大年初一的凌晨。“那时村里每家每户的饭桌一定要有两样菜,一样是茄子,借海南话的谐音‘荞’,意思是明年要比今年强;另一样是大薯,寓意来年有个丰收的好年景。现在知道分岁含意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如今,许多博鳌居民过年都没有休息了,蜂拥而来的游人频频光顾他们的水果摊、小旅馆、美容院、游艇。过年,对他们来说,不再只是在家团聚和拜祭祖先,过年不劳作的固有观念,在他们的心中已逐渐变淡,或者说已经开始赋予新的内容了。

  尽管像“分岁”这样一些传统的习俗已逐渐淡出春节,但琼海人仍固守着许多传统的年俗,比如“送穷”。农历廿二廿三,琼海家家户户忙着打扫室里室外卫生清洁,清洗蚊帐被褥,连箩筐家具也洗刷一遍,把内内外外都收拾干净后,拿几件破旧的东西到村口放火烧掉,称“送穷”,意为把诲气全部送掉,换来新一年的好运气。

  文昌:糖供里的甜甜年味

  在文昌过年,各家各户总少不了一样东西———糖供。“糖供”对于外乡人来说可能有点陌生,这应该是琼北琼东一带的叫法,类似于内地的米花糖。文昌的糖供既是过年时招待客人的佳品,又是到亲友家拜年常带的礼品。以前大凡南洋回来的番客,都喜欢品尝糖供,回去时也总喜欢带上一罐给异国的亲人。其实文昌过年时的小吃远不止糖供这一样,红糖年糕、油炸硬饺、京果等等,这些小吃都有一个特色———甜。这大概代表了文昌人对来年的一种寄望,希望日子越过越甜美。

  在文昌的农村,还有一项特有的传统年俗———送灯。在文昌人看来,“灯”与“丁”谐音,送灯有财丁兴旺的意思。大年初三过后,文昌各地按照不同的吉日良辰,开始“送灯”。这一天,每家每户都杀鸡、杀羊,做好多的传统美食,大摆宴席,请亲朋好友来家中做客。村民们撑着一盏盏花灯(花灯整个可见72个大小红“喜”字和36个“寿”字。在灯的正面还印有“招财进宝”“连生贵子”等吉语或人物风景画),由“灯头”领队,排成长龙,敲锣打鼓,燃放炮竹沿村游行,然后到离村不远的公庙去,把灯挂在庙的内外,灯一挂好,人们便蜂拥而上抢灯,据说,抢到了花灯便能发财,人丁兴旺。在送灯过程中,还会有跳盅盘舞、演木偶戏、琼剧等活动。

  万宁:兴隆小镇侨味浓

  年夜饭是除夕夜的重头戏。万宁兴隆的年夜饭与海南别的地方有些不一样。兴隆归侨的年夜饭以东南亚口味为主,口味较重,菜肴中常加入椰浆及胡椒、丁香、咖喱等各种香料调味,餐桌上常备有辣椒酱,像咖喱鸡、巴东牛肉、烤沙嗲、印尼凉拌“加多加多”之类。

  除了年夜饭桌上的侨味外,过年时归侨家的门前也充满侨味。自从五代时有了蜀国君主在桃符上写的“年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有了中国第一副对联。但是,很多归侨家里都不准备对联。据了解,原来当时他们所在的国家都没此习俗。“中国结”则是归侨们喜爱的,把它与“隐身小鬼”(印尼小玩艺)、“印第安人脸谱”挂在一起,再配上红灯笼,这浓郁过年味道里像加了调味的“咖喱”,倒是一种“和谐的冲突”了。

  万宁兴隆的年俗充满侨味,而在其他乡镇却遵循着许多充满了传统中国味的习俗,其中最热闹的是“舞狮拜年”。海南许多市县都有舞狮拜年的习俗,但以万宁的活动最为突出,它气派大,技艺高,热闹红火。

  据了解,万宁的舞狮队一般由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称为“太狮”,一人扮一头小狮子,称为“少狮”;另外一人扮武士,持彩球逗引。过年期间,舞狮队一个村镇一个村镇轮流表演。舞狮队总是先到村镇内的庙宇门前表演,意在给诸神拜年。随后,舞狮队沿着村镇的街道摆开阵式,一路铜锣皮鼓响着舞去。沿途的住户人家一般都会摆张桌子放在门口,上面摆些供品,茶、糖块、水果、香烟等等,还少不了几根点燃的香烛。“狮子”过来拜年,先是在供桌前朝主人一家子拜三拜,然后在主人点燃的庆贺鞭炮声中舞动起来,什么时候鞭炮声停,“狮子”也才能停下来。舞狮结束后,主人给演员们送个红包,双方互道恭喜,互报平安,“狮子”这才又摇头摆尾地向前舞去,到另一家门前拜年。“舞狮拜年”充分展现了海南人的豁达与阔气,古朴与热情,期盼与向往。

  陵水:槟榔里吃出好意头

  陵水人爱吃槟榔,槟榔在陵水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含义。据记载,海南一带槟榔待客的风俗,古已有之。宋《岭外代答》写道:“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古往今来,海南人把槟榔作为上等礼品,“亲客来往非槟榔不为礼”。

  在过年之前,陵水人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许多槟榔。把槟榔切成四瓣,然后再把一种吃槟榔时专配的叶子(俗称蒌叶)涂上一些特制的酱料后叠成小三角。大年初一,每见到一位长辈,晚辈就会拿出两小瓣槟榔配上一个“小三角”放在手心,然后双手捧着,一边说“新年好”一边恭恭敬敬地递过去。长辈笑着接过槟榔,就等于接受了晚辈最诚心诚意的祝福。

  除了携带槟榔拜年外,陵水人过年还要在除夕夜“接香”、大年初一“搬年货”,这是陵水人过年雷打不动的习俗。

  文昌自古有“煎堆碌碌,金银满屋”说法。(记者  许春媚)

    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宰文昌鸡……合家团聚吃“团圆饭”,鸡宴十分丰盛,小孩吃鸡腿,老人吃“鸡胸脯”,鸡翅配酒,真有神仙般的快乐。———《文昌县志》

黎“将”:看得见听得到闻得着  

    有人说,现在过年,年味越来越淡,过去那种忙忙碌碌,热热闹闹的情景再难找到,只有在回忆中再现。其实,不是年味离我们越来越远,是我们离年味越来越远。如果想闻到浓浓的年味,请你走进海南黎族的年。过年,黎族人称为“年节”,黎语音“将”,是黎族一年之中重大的节日。

  品年:山兰酒和鱼茶

  透过冬日午后的阳光,我们乘车来到了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上安乡作芽村,村子位于五指山脚下。走进黎村,鼻子绕不开的,是那香甜醉人的山兰酒。每年春节时,黎族人便用自己种的山兰米酿制成山兰酒,款待来家里做客的亲朋好友。

  主人王取荣一边在招呼我们,一边介绍:将蒸熟的山兰米和碾碎的“球饼”混合放置在垫满芭蕉叶的锥形竹筐中,上面也用芭蕉叶封盖。三天后,朝下的竹筐尖部开始往筐下的陶罐里滴出浆水,这就是山兰酒。山兰酒根据存放的时间长短味道而不同,刚酿好的酒存放十天左右时是甜的,这时也是黎族人通常叫“biang”的酒。

  酒好喝倒是次要的,如果在黎家过年,用传统的饮酒方式喝山兰酒那才是令人难忘的。黎家人饮酒不用酒杯,酿好的酒储藏在酒坛中,饮时“以竹筒吸之”,竹筒较细,插入酒酿的下端用竹片编成五个部分,以防吸进酵母堵住管子。饮酒时,“席间置biang一埕,插小竹管两支”,两旁宾客轮流吸饮,颇有兰亭“曲水流觞”之韵致。难怪古人用“竹竿一吸胜壶觞”来感叹这种情趣。

  黎家过年,不但要有酒,还要有茶,而黎家的茶,则指的是“鱼茶”。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符策超说,黎族人有个习惯,大年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家人必喝自酿的山兰糯米酒和自家腌制的“鱼茶”,这是对传统习俗的尊重,也是对祖制的延承。

  “鱼茶”,是黎家招待客人的主要菜肴,也是黎族人的风味食品。鱼茶味酸甜而芳香,咬食时柔软且稍韧,气爽神清,五内透明。据当地黎族人说他们世代食之,传说是在很久以前的一次丰收庆宴后,为了不浪费吃剩的东西,便无意把米饭和生鱼放在一坛子里盖好,几天后发现其味鲜美异常,“鱼茶”因而流传至今。

  舞年:竹竿舞跳起来

  黎家过年,酒是自己酿的,茶是自己做的,黎家的酒,黎家的茶,加上黎家的年饭,散发着浓浓的“山味”。五脚猪肉颇有些山猪的味道,牛肉是山上放养的小黄牛,菜是山里的野菜。鱼茶、粽子、竹筒饭和酒糟长寿螺,是黎家过年常备的东西。而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春节到黎寨,好客的黎家人让你酒足饭饱后,还会拉上你,跳上欢快的竹竿舞。

  “跳竹竿”是黎族最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之一,也叫“打竹舞”。8根长竹竿平行排放成四行,竹竿一开一合,随着音乐鼓点的节奏,不断地变换着图案。参加舞蹈的青年男女,一边跳舞一边由小声到大声地喊着:“哎———喂、哎———喂”,大大增添了热烈气氛。

  省民俗专家黄照安介绍说,跳竹竿,黎语为“转涉”或“卡咯”,意即“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祭祀方式。“跳柴”每年从开春之日起,直到元宵,几乎夜夜篝火通明,欢跳不息,热烈气氛充溢着山坡村寨。

  如今,祭祀色彩已逐渐消失,它已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的活动。过去那种只限“女打男跳”的风俗,如今也换之为“男女混合打跳”。跳竹竿已经成为黎族男女青年最喜爱的活动,他们借着跳竹竿活动,寻找“搭档”,在碰碰撞撞中暗架“鹊桥”。

  祈年:“插星”祈求平安  

  黎家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备好过年用的新服装、新碗筷,备好春联、红福字,备好柴木、包糯米粽子和制作“鱼茶”外,还有一项特别重要的仪式———大年三十,在门前贴上喜庆的春联和挂上保护家人平安的“插星”。

  “插星”,即用露兜叶(一种植物的叶子)和一种叶边锋利的野草,用打结的方法在谷仓、牛栏、鸡圈等处都挂上,为的是保护稻谷、牛只、鸡、禾苗等的魂魄,祈求来年丰收,人畜兴旺。五指山市番八村村民王秀凤告诉记者,老人们说这个“插星”仪式是辟邪又保平平安安的意思。

  关于插星,史书上也有记载,宋《清波杂志》卷十二载:广南黎峒“家有祀事,即以青叶标门禁往来”。这是史料中有关海南黎族社会“插星”习俗的明确记载。这里所讲的“祀事”插星便是黎族群众进行宗教活动后在家屋门上挂青树叶以驱邪的插星方式,它有避邪与禁止生人入内的作用。但是,黎族社会中插星种类繁多,在宗教活动、生育、开山种地、水稻种植、收割、建筑、某物占有、煮酒、封村、警示等方面都会出现插星,是黎族人用来避邪保护平安的作用。

  渐渐远去的黎族年俗

  过年是民俗文化最集中体现的时候,如今黎寨里过年,很多黎族的年俗很难体验得到。生活在保亭的民俗专家黄诚生是一个地道的黎族人,从他的讲述中,多多少少可以体味那些正在消逝的年俗。

  黎族的春节是从除夕开始的。年三十早上,家家户户要把室内外打扫干净,杀鸡宰猪,裹糯米粽子。除夕夜,包括嫁出去的女儿在内的所有子女都要回到父母身边,全家人围坐一起吃团圆饭。是夜要祭祖,在家祖神的牌位前燃灯守岁,通宵达旦。以前没有手表计时,就由村中族长在除夕傍晚时分,在菜地的瓜藤尾端作记号,夜里大家到瓜棚下看,发现瓜藤尾端超出原来的标记,即表示新的一年来到了。族长一声令下,全村鞭炮齐鸣。

  放完鞭炮,全家烧香祈福,拜南北财神,在天亮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牛栏猪舍送去年糕以及在谷仓、果树等处挂上粽叶,以示在新的一年中,人畜平安、兴旺。每家要派一人到村中的水井里挑一担水,也就是“挑福水”,谁挑的早谁家有福气,而现在家家户户有水龙头了,这道程序就免了。

  初二天刚蒙蒙亮,独木皮鼓声就咚咚咚地敲起来。穿着民族服装的男女老少集中到村中谷场上,由族长主持庆祝新春仪式。之后,在雄浑激烈的鼓乐声中,全村人翩翩起舞,尽情欢乐,这叫“跳年舞”,以迎新送旧,盼望新的一年中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初三是走亲访友的吉日,各个村寨喜气洋洋,人来人往,互相祝贺新年。初四下午,各家各户再大扫除,把过年积攒下来的垃圾装在箩筐里,抬到村口的垃圾场。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就要开始了。 

  在黄诚生记忆里,以前过年最有意思的要算围猎。大年初一,全村男子要集体上山围猎,女子集体下河捕鱼。打到猎物者可得猎物的前后腿肉各一份,剩下的腿肉分给猎狗的主人,其余的全村平均分配。围猎一直要持续到大年初三,夜里燃灯不息。

  不是年味离我们越来越远,是我们离年味越来越远。如果想闻到浓浓的年味,请走进海南黎族的年。过年,黎族称“将”。(记者 于伟慧)

  新春到喜洋洋,正月酒气香香。家有美酒邀伴来坐,相聚一堂多欢畅,朋友快来把酒尝。   ———哈方言“正月饮酒歌”


责任编辑:吴文娜

海南人才服务网(微信号:WeiLai-YQF)

助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
海南亿企发商务有限公司
代办人才落户,代办工商执照,代理记账,商标专利

•海口公司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五指山南路国瑞城写字楼南座1202室

电话:0898-88332593

邮箱:52235227@qq.com

 

•三亚公司

地址:海棠区陶然湾1栋

电话:0898-88810199

邮箱:52235227@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nhlw.cn/lsrw/lsyg/21ac60fde13962a77625f8da4b205ec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备案号:

琼ICP备19000951号-14 | 琼ICP备19000951号-20

Powered By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海南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