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文 > 历史沿革

“率群向化”的琼西古代乡贤

潘雪茹 历史沿革 2016-01-19 11:01:00 0


临高县透滩村的“礼魁坊”是为琼州乡贤王佐而立。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


儋州中和镇东坡书院的东坡讲学组像中,持书讲学者为苏东坡,左侧坐听者为当地乡贤黎子云。 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

  海南岛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珠崖、儋耳郡后,教化初开,社会日新,文明渐启。汉族人民将中原文化随迁而至,使亘古蛮荒之境开始脱离其原始状态。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历史不会忘记那些身体力行,树立文明榜样的人物,于是,历朝历代的史志中都不忘在人物志中记录本土的乡贤,以此颂扬这些先民们“率群向化,廓清桑梓”的德行。

  以下特述及琼西儋州、临高、昌江等西部地区的一些历史上促进文明开发的先进人物,即古人所说的“乡贤”。

  符确、赵荆:科考功名的先驱者

  虽然在北宋以前,自汉武帝始,海南已经有了行政建制,“率土之滨,无非王土”,但文明开化的脚步却是姗姗来迟。当岭南的张九龄已经进士及第,登上了大唐的相位,甚至连家在爱州日南(辖境在今越南境内)的姜公辅也成了大唐的翰林学士时,海南本土仍未有一人知“读书明礼”,进入科举仕途,直至北宋末年,情况才有了变化。

  北宋末年儋州人符确(一作昌江人,因北宋末,儋州改名昌化军,辖昌化县,而昌化县即大约今之昌江县境)。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在今东方县境内置镇州(四年后,于政和元年废),次年(1108年)符确参加了北宋朝廷依例在此举行的乡试,并成了解元,再过一年(1109年)入京参加会试,登进士第,成了海南岛有史以来的第一位进士。此时距大文豪苏东坡从昌化军遇赦北归刚九年,所以后世一般认为,符确曾受教于东坡。至今虽无确切的史料为证,但这一推断应该是合理的。东坡居儋期间,十分关怀当地的教育事业,到儋不久即访问当地的学校,并曾在诗文中谈到“迁居之夕,闻邻舍儿诵书,欣然有作”,并在黎子云家的田宅上筑“载酒堂”,与当地人士讲学论文,传播学问。因此时值青年的符确有机会得到东坡的指教可在情理之中。符确中进士后,曾出任当时的韶州、化州知州。在官期间,据史志称他“有善政”,又称赞他为人“沉静好学,博通经史,平居常以天下事自任”,可见是一个关心天下大事,爱国爱民的良吏。据传,他致仕退休后,回归乡里,积极兴办学校,教育地方子弟,造就了不少人才,对海南的教育事业有过突出的贡献。

  与符确一样,对海南岛西部教育起到推动和促进的,还有比他稍晚的同乡进士赵荆。

  赵荆曾经寓居澄迈,祖父赵梦得与苏东坡有来往。东坡初到海南时,从琼州到儋州,路过澄迈,曾在他家的庄园里逗留数日。三年后,遇赦北归时,又曾经过他家并留下书信一封给他的祖父赵梦得。但其时,赵荆尚在幼儿时期。

  赵荆长大后,得到本地前辈符确考中进士的消息,十分振奋,发誓“将来我若比不上符先辈,那还是人吗?”从此下定决心致力于学问。

  南宋初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已年过六旬的赵荆终于考中进士。据周必大《二老堂诗话》,赵荆于南宋乾道年间担任吉州龙泉县知县,任满,调任钦州通判(即州倅),但未到任便去世了。(海南史志如《儋州志》《昌化县志》等都说他于淳熙年间,任钦州、高州通判。恐误。)赵荆为人儒雅,常在自己的住处以“见坡”二字书写成匾额,表示他曾见过苏东坡,愿终生以苏东坡的为人作榜样。为官清正廉洁,勤于政务。

  黄河清、王云清:不恋仕途爱杏坛

  自符确、赵荆崛起于琼西之后,海南西部地区的文化教育仍落后于琼北,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清代。因此,琼西的有识之士对地方的教育事业一向倾注心力,对地方的教化有甚于对自身“功名”的追求。这其中,清乾隆年间的黄河清与清光绪年间的王云清就是杰出的代表。

  黄河清字浚如,号巽山,乾隆癸酉举人,辛己恩科进士。黄河清一生淡薄名利,廉静自守。登进士第后,没有出仕求官而是退居乡里,以课徒讲学为生。对于官场生态,曾有著名的诗句谓:“鸡笼有米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至今为人所称道。黄河清一生以地方教育为己任。远近来受教者常年潢百,而他对于贫困的生徒,不仅悉心教育且还加以资助,供其饭食。教学之余,每于闲暇之日,牵牛饮犊,溪边垂钓,终日忘归。有人劝他外出求官时,他便指着牛群与钓杆说:“正忙着呢,没空呀!”他的两个弟弟黄海清、黄河照也都以哥哥为榜样,虽先后中举,可以出仕做官,但同样均不出仕,潜心力学,以道学自许。人称“三黄”。黄河清一生勤于教学,经他栽培成就的学生众多,为地方教育事业居功甚伟,历代传诵。

  清末儋州人 王云清,自幼天资聪颖,嗜古博学。下笔为文,每多警句,为塾师所推重,乡人都期望能成大器。但清光绪十一年中举后,未能登进士第,于是用心攻读时文,揣摩钻研,博取各家之长,终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登进士第,成为儋州封建时代最后一位进士。

  王云清登进士第后,被委派至湖北任知县职,到任不久,又被委派参加科考属官,最终厌倦官场,写了一首明志的诗:“涓埃何足补高深,抱此区区浪啸吟。用舍在人还在命,行藏由我且由心。黍苗遍野膏难尽,桃李当门影易阴。六七童儿五六冠,胜他宦海学浮沉。”从此辞官归里,以教学为生。

  王云清曾主讲儋州丽泽书院、东坡书院。在主讲学院期间,一反清代自乾隆、嘉庆以来学界重汉学轻宋学的风气,主张学苏东坡之文,专讲义理,得到当时学界的重视。教学之余,又力主重修《儋州志》并撰成初稿一部,后因州城被毁,已经付梓的书版尽被焚毁,至今只存《儋耳赋》一篇传世。

  薛远、王佐:当官为民政绩斐然

  自宋代至明代的三百多年间,海南的文明开发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明代,是海南文明开化的鼎盛时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学子数以百计,登进士第者六十多人,按人口计为岭南各州郡之最,被时人称为“海外邹鲁之邦”。而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进入仕途的海南有识之士个个都能廉洁自守,清廉为政,在明代昏浊的官场中独树一帜,为后世所称道。当时,琼西也有两人成为这支队伍中的佼佼者。

  薛远是明朝中叶儋州所人。所人,指明代世袭军人及其家眷。至今儋州市峨蔓镇附近的兵马岭山麓仍有薛氏后裔居住的薛村,村中的薛氏宗祠,供奉薛远之父薛能的神位,而儋州史志记载薛远曾以驻军子弟的身份就读于儋州(宜伦)学,其进士身份亦记录在儋州志中,可证其为儋州籍。

  薛远于明正统七年登进士第,曾任户部、工部右侍郎、南兵部尚书等职,成为海南的第一位“尚书郎”。在任期间,廉明干练,颇著政声。史称他治吏严明,善处繁难紧急事务,为朝廷所倚重。他有一句理政的名言:“驭吏严刑以惩,不若先事而发;善革弊,不若无弊可革。”强调预防在先,完善制度,使无弊端为坏人所乘。

  明代临高人王佐,字汝学。因所居处多刺桐,又号“桐乡”。王佐自幼聪颖,以海南硕学丘濬为师。年二十时,参加乡试,以《礼经》夺得第一,称为“经魁”。后入太学进修,每试必魁,颇得当朝大臣李贤等的赞誉。但终其一生,竟然未能登进士第,最终以“同知”副职历任高州、邵武、临江三郡,直至退休致仕,归隐桐乡。

  然而,虽仕途不得志,王佐在任官期间,清正廉明,颇有政声,每到一处都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王佐一生好学,读书不倦,至老不废。勤于著述,著有《鸡肋集》《经籍目略》《原教篇》《庚申录》《琼台外纪》《珠崖录》等。今存《鸡肋集》一书传世。

  黎子云、王禹昌:安于清贫造福乡土

  除了上述进入仕途的人士外,海南民间亦不乏隐居乡里,不求仕进却以地方教化为本分的有识之士。他们清贫乐道,或耕读持家,或课童为业,均有功德于海南古代的文明开发。

  如黎子云,北宋末昌化军(儋州)人。兄弟数人居住在州城东,躬耕自食而不废读书求学。东坡居儋时,慕名到他居住的地方拜访,从此以东坡为师,过从甚密,相互往来。后又以自家的田宅为东坡筑“载酒堂”,供东坡讲学论文、游宴观赏之用。

  东坡北归后,朝廷曾有人士欲推荐他当官,都被他谢绝了,一生甘于清贫,安贫乐道,在东坡的居儋诗文中多有提及,因此在地方享有声誉。耕读之余,以东坡为榜样,移风易俗,劝善向化,为地方的文明开发多有贡献。

  今人因其姓黎,将他误认作黎族。其实,其先从海南的文昌县移居儋州,实为中原迁居海南的汉族移民之后裔。黎子云的后人又从州城东移居州城北面的“乾山村”,其家故址今为“东坡书院”。书院旁边有一“东坡村”,但里面居住的已非黎子云的后人。

  此外,清代中叶儋州人王禹昌也是著名乡贤,他自幼家贫力学,借教私塾得钱物养亲。乾隆年间,儋州学风甚盛,到私塾就读的学童很多。王禹昌尽心授教,每日书声琅琅,为路人所称叹。由此,他教的私塾学生众多,为儋州之最。又能精心钻研科举学问,使学生学问大进。曾有学生一连五科赴京参加会试,为海南地区所罕见。

  王禹昌为人敦厚,乐于善举。当时,儋州文庙(孔庙)为飓风所坏,乡人公举他为修复工程的总代理。一年后,工程即将告竣之时,忽又遭遇风灾,工程被毁。此时,重新募捐,显然有困难,而整个工程又不能因此而废弃。王禹昌毅然将家中产业变卖,筹得“数百金”,重新建设,终于将文庙建成,焕然一新,为地方百姓所称道。其后,众人议将文庙原有田产数十亩归他作为补偿,他坚辞不受。高风亮节,传诵一时。乡人筹款建了一座石牌坊以表彰他的功德。(文\本刊特约撰稿 林冠群)


海南人才服务网(微信号:WeiLai-YQF)

助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
海南亿企发商务有限公司
代办人才落户,代办工商执照,代理记账,商标专利

•海口公司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五指山南路国瑞城写字楼南座1202室

电话:0898-88332593

邮箱:52235227@qq.com

 

•三亚公司

地址:海棠区陶然湾1栋

电话:0898-88810199

邮箱:52235227@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nhlw.cn/lsrw/lsyg/897addbe958c859501c7027aa7d770f2.html

下一篇:解读乡贤文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备案号:

琼ICP备19000951号-14 | 琼ICP备19000951号-20

Powered By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海南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