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文 > 历史沿革

“琼剧之乡”:声声琼韵 处处可闻

林芷羽 历史沿革 2013-09-23 09:09:00 0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文韵定安

   

  定安县琼剧团徐姝璟在《百花公主》中的扮相。

  

  九月十七日,定安县琼剧团在排练琼剧《风雨宫廷》。(记者 李幸璜 摄)

   

  定安小戏迷很多。图为岭口小学六年级的杨昌娜在唱琼剧。 (记者 李幸璜 摄)

  说起定安的琼剧,不论是历史和传说,还是人物和戏文,都有讲不完的故事。

  说定安是“琼剧之乡”,不是定安人自吹自擂,而是至少在百年之前,就有方志明确记载,更是海南民间有口皆碑的;现如今,定安的琼剧从业者和爱好者、剧本创作,以及屡屡获得的荣誉,都在延续着“琼剧之乡”这一名副其实的称号。

  明代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临高知县杨址带着几百名儒生渡海北上,前去参加一年一度的岁试,不料船至中游遇到狂风巨浪,连同县令在内全部葬身琼州海峡。由于管辖海南儒生的“督学”设在广东雷州,每年渡海赶考的琼州学子数千人,远涉鲸波,十分凶险,万历四年(1576年),“翰林院检讨”王弘诲向皇帝上了《拟改海南兵备道兼提学道疏》,得到了恩准。这就是海南教育史上有名的“奏考回琼”。

  “奏考回琼”的是王弘诲,定安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

  2012年,定安县琼剧团演出的古装琼剧《奏考回琼》,在首届海南省艺术节上,不但荣获“文华大奖”,编剧徐姝璟更是斩获了“文华剧作(编剧)奖”和“文华表演新人奖”。

  本土历史题材在琼剧舞台上表现得最活跃的,当属定安。除了《奏考回琼》,上世纪80年代的《青梅记》就取材于元文宗图帖睦尔谪琼期间与民女青梅的爱情故事,90年代的《高林学馆》则是发生在清代探花张岳崧故居的教育故事,该剧1998年由定安县琼剧团赴台北演出,极受欢迎。

  去年,定安县琼剧团的革命琼剧《母瑞山》,参加全省的琼剧会演获得了二等奖;今年,该团的文明戏《父爱如山》,在全省琼剧展示演出活动中,又获得“最佳传承奖”。

  定安琼韵 处处可闻

  9月17日上午,大雨阵阵。定安南部的岭口镇上,翰林、龙河、龙门和岭口4镇的戏迷从十里八乡赶过来,冒雨参加“定安县2013秋季民间琼剧同乐会琼剧唱腔大赛南部片区海选赛”。龙河镇43岁的冯昌涛“反串”女声,一曲《秦香莲珠泪淋漓》,声情并茂,率先博得了观众、评委赞许的掌声;而岭口小学的林尤彪老师,与自己的两名六年级学生杨昌娜和张镡一起参赛,叫人看到琼剧后继有人。

  本着普及琼剧知识,发现、挖掘民间琼剧人才,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给全县琼剧爱好者提供交流平台的目的,定安县文体局从今年开始,每个季度举办一次民间琼剧同乐会唱腔大赛,并且定时在定安台琼剧之乡频道播出。这一赛事搅热了本就具有琼剧土壤和根基的定安民间。

  据统计,从1977年至1984年,定安县内就办起76家业余琼剧团,全县106个行政村,几乎是村村都能办剧团,足见其基础深厚。有人做了一项调查,定安的琼剧人口达到82.3%,其中懂唱几句的占三分之二。

  新竹镇卜效村原是一个贫困村庄,清代乾隆年间,有人出去演戏,看到演戏也是一条谋生之路,于是回村开馆收徒,组班演戏。从此,这个村出去演戏的人越来越多,目前有26人在各市县专业剧团当演员或乐手,有上百人在业余戏班演过戏。1991年,海南省群众艺术馆将卜效村命名为“琼剧村”;1996年,海南省文体厅授予卜效村“民间艺术之乡”。

  定安人平时的休闲娱乐生活也基本与琼剧息息相关,有戏迷还组建起琼剧演唱队,最有历史传承意味的是县城中南街琼剧演唱队。

  中南街演唱队2007年下半年成立,每逢周二、周五晚上,只要不刮风下雨,队友们便集中到戏迷许才兴家里,张挂台幕,安装灯光音响,然后唱起自己喜欢的琼剧选段。这支演唱队远近闻名,不但附近不少村庄请他们去唱戏,就是海口新坡、东山和旧州的村庄也来邀请他们。

  中南街位于定安古城南门附近,是县城老艺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早在清代末年,定安集编剧、导演和演员于一身的汪桂生,就在南门一带组建戏班,开展演出活动,是当时闻名海南的大班,汪桂生的成名作《林攀桂与杨桂英》,后来还成为名生、名旦必演的剧目,观众也是百看不厌,迄今仍是保留剧目。

  汪桂生有“戏班圣”的美誉。如果从汪桂生那时算起,中南街的琼剧传统已经延续了100多年。

  百年前已是“土戏之乡”

  “定安县历来是土戏之乡,福建、潮州的教戏师傅都曾来教戏和落户过。”民国期间刊行的《海口舆地志》中的寥寥数语,已说明定安至少在百年之前就有“琼剧之乡”的美誉。而定安最早的戏班,当在明末清初出现。

  据定安县政协整理的琼剧史料,崇祯年间(1628-1644),闽南梨园戏名伶汪丽贞随戏班到海口演出后,没有再回去,而是在府城住下来,由于生活没有着落,他又迁到定安县城南门,以收徒、传艺、教戏为生,后来还组建了戏班“老三春”,并亲自上台出演生角。“老三春”是目前所知的定安最早的戏班。汪丽贞是汪桂生的祖辈。

  汪丽贞的故事可能很多定安人都不记得了,但说到李庆隆,琼剧界恐怕无人不晓。

  清代乾隆年间,同样是闽南梨园戏艺人出身的李庆隆独闯天涯,最终在定安龙塘(今龙河)住下,设馆收徒,传授梨园技艺。李庆隆晚年贫困潦倒,没有妻儿,死后被当地人葬在葫芦岭。此后,凡是到龙塘演戏的戏班,大都会上山祭奠一番。定安人都将李庆隆称作“戏班祖”,由此可见民众对他的尊敬和认可。

  及至道光年间,又有闽南名伶吴贵照到海口开馆收徒,后来迁居定安龙门,继续设馆传艺。吴贵照的得意门生傅銮香是地道的定安人,因演艺精湛,被誉为“千古一师”。

  汪丽贞、李庆隆和吴贵照都不是定安人,却为定安培养了大量艺人,为推动定安土戏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都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定安琼剧的“播种者”。

  无定安不成戏班

  定安不但是琼剧人才的“沃土”,也是琼剧人才的输出地。

  定安历史上,有许多琼剧人物的真名已经无从考证,但仍然为人们所称道,如天上月、水底月、金公仔、黑衣仔……

  现当代,海南省琼剧院著名生角、《青梅记》中图帖睦尔的扮演者胡俊杰,用假声演唱旦角的创始人莫爱花,有“道修二”之称的谭飞飞,等等,这些琼剧界耳熟能详的人物,都是从定安走出去的名伶。

  如果说,琼剧界的这些名人还不能说明定安琼剧的底蕴和实力,那么,有这样一个事实,也许最能说明定安是“琼剧之乡”。

  1956年,琼剧收归政府管理后,海南岛有13个市县相继组建了国营琼剧团,其中就有11个市县(海口、琼山、琼海、万宁、陵水、屯昌、澄迈、保亭、三亚、东方、定安)琼剧团的团长或副团长,由定安人担任。广东琼剧团的团长王平,也是定安人。此外,还有几十人在各市县的琼剧团中担当主要演员或音乐掌板。想必“无定安不成戏班”的说法,便是那时候就有的。

  应该说,定安琼剧是海南琼剧的一个缩影,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已经成为定安的一张历史名片,成为定安强固的文化软实力。

  众望所归。2011年,定安县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这是继荣获海南省文体厅授予“海南省民间文化(琼剧)艺术之乡”称号后,定安琼剧获得的又一殊荣。(文\记者 陈 耿)


海南人才服务网(微信号:WeiLai-YQF)

助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
海南亿企发商务有限公司
代办人才落户,代办工商执照,代理记账,商标专利

•海口公司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五指山南路国瑞城写字楼南座1202室

电话:0898-88332593

邮箱:52235227@qq.com

 

•三亚公司

地址:海棠区陶然湾1栋

电话:0898-88810199

邮箱:52235227@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nhlw.cn/lsrw/lsyg/bdd16b0359ad1dca42831478874faae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备案号:

琼ICP备19000951号-14 | 琼ICP备19000951号-20

Powered By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海南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