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文 > 历史沿革

潭门渔民:南海开发先行者

林诗成 历史沿革 2009-02-02 00:02:00 0

 

潭门渔民:南海开发先行者

  琼海博物馆馆长陈贻爱收藏了一本抄于民国时期的《更路簿》,它是一本文字航海图,更是潭门渔民闯西沙的宝贝。(于伟慧 摄) 

  琼海市潭门港。潭门镇是海南渔业大镇,现拥有大小渔船1000多艘。

    潭门渔民早期闯南沙的宝贝———罗盘 

  潭门港,新一代潭门少年在堤岸边奔跑。

  在海南岛周边,散布着很多渔港,每一个渔港都有自己的故事。航海针经“更路簿”这样记载:“自大潭过东海”,就是指船从潭门开往西沙,“东海”是潭门人以前对西沙的称谓。

  2008年岁末,30余名海内外专家学者来到海南,共同缅怀我国南海史地研究领航人韩振华先生,专家们拜访了潭门港,他们与渔民座谈,对南海诸岛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论证。

  说起南海开发,离不开最早闯荡南沙海域的渔民。而潭门的渔民自古在西沙南沙海域开发与活动,和这块祖宗地有着不解的情缘。春节前夕,常年在外的潭门渔民驾着渔船纷纷返港,此时我们将视线投向这个有故事的百年老渔港,去关注潭门港的前世今生,去倾听祖国最南端的渔民开发南海的传奇故事……

  “自大潭过东海,用乾撰驶到十二更,便半转回乾撰巳亥,约有十五更。” 在海南渔民手中流传的《更路簿》,开篇为此。

  “更路簿”,也称“水路簿”、“沙更簿”,是一种航海工具书,记录从潭门港到西沙南沙的航海路线,类似于今日航海指南或海图一样的文字资料。

  文中“自大潭过东海”,就是指船从潭门开往西沙,“东海”是潭门人以前对西沙的称谓,这里记录了航向和航程,还记录了西沙群岛的17个地名。

  2008年年末,全国几十位南海研究专家来到潭门,研究港口的历史和海南渔民对南海开发的历史。春节前夕,常年在外的潭门渔民驾着渔船纷纷返港,本报记者也再次走进潭门。

  南沙群岛的最早开发者

  据广东省及海南行政区1977年和1982年两次调查,历史上经常前往南沙及西沙群岛进行生产活动的渔民,以海南岛的琼海和文昌两县最多,其次是陵水、万宁、临高和三亚。

  琼海县1974年曾做过一次调查,在1824年(清道光时期)以前,该县青葛地区渔民吴坤俊和李泮松等人就已到西沙和南沙海域捕鱼。1871年,则有潭门上教村渔民何大丰等二十余人到南沙群岛从事捕捞。而据潭门一些老渔民介绍,其实潭门渔民去西沙南沙捕捞,年份更是早于这些年代。据潭门66岁的老渔民卢裕钦说,他家的祖辈是明朝从福建远航而来,一直从事海上捕捞。

  据卢裕钦介绍,在抗日战争前,光潭门去西沙、南沙的渔船每年就有二三十艘,渔民三四百人,均为男性。抗日战争时期,渔民不敢出海,抗战结束后,渔民又恢复在西沙南沙的捕捞。在1946年至1949年,琼海潭门渔民往来及居住南沙群岛,从事渔业生产从未间断。到了1956年,台湾向太平岛派驻军队后,海南渔民的生产活动仅限于西沙一带,到了改革开放,海南渔民又开始大规模的前往南沙海域作业捕鱼。

  关于海南渔民对南沙更早的开发,潭门镇石宛村老渔民麦兴铣收藏的《麦氏家谱》有记载:“四十七世俞文次子声香妣王氏”:“考生,卯辛年十月十九日未时去东海(西沙)卒,咸丰五年四月初五卜葬港门坡与俞昌公同矿。”麦氏一门经营南沙,至少已有240年的历史,比本文前面提到的吴坤俊和李泮松还要早得多。

  《更路簿》作证

  《更路簿》为何物?它可以说是一本文字航海图。在那个年代,凡前往西沙南沙作业的海南渔船必备两样东西,一是罗盘;二是《更路簿》,《更路簿》上记载着从潭门出发到西沙南沙各主要岛礁的方位和航程。翻开《更路簿》,便可以知道渔船航行的速度和所处的位置。

  南海研究专家、香港《华夏纪实》主编王业隆说:“由于《更路簿》是由特定的人(海南渔民),用特定的文字(海南方言字)和特殊的方式(文字地图),画出特定的区域(由海南至西沙南沙各岛礁)的航海图,在世界上难以找到第二种,因此,《更路簿》就成了海南渔民开发南沙群岛的重要见证。”

  潭门镇渔民郁玉清,十五岁起就开始去南沙捕鱼,足迹遍及南沙各个海域,他收藏的的《更路簿》记录了南海诸岛传统地名68个。潭门镇草塘村苏德柳1977年将他十三岁时抄写的《更路簿》献给国家,由广东省博物馆收藏。据苏德柳说,《更路簿》是父亲当年从其他老渔民那里抄来的,苏本《更路簿》记录传统岛礁名82条。

  《更路簿》经过一代一代的积累和传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大部分主要岛礁都有海南渔民自己起的俗名。一九八三年,《人民日报》公布了一百多个渔民常用的俗名,其中南沙群岛有七十多个,这些岛礁名在潭门渔民流传的《更路簿》中都能找到。

  孤魂庙  渔夫墓

  海南渔民开发南海的见证

  潭门渔民协会会长麦邦奋说:“在西沙南沙群岛,有许多海南先代渔民遗留下来的孤魂庙和土地庙,他们是海南渔民开发这些岛屿的见证。”

  据说孤魂庙的由来有一段血泪斑斑的历史。相传五百年前的明代,有108位海南渔民到西沙海域捕鱼,不幸遇上台风,渔船翻沉,108位渔民葬身大海,成了海底冤魂。多年后,另外一批海南渔民来到这片海域,突遇狂风恶浪,这些渔民焚香祷告,祈求108个弟兄解救,霎时间,风浪归于平静。死里逃生的渔民便集资在永兴岛上修建庙宇,祭祀108位孤魂,这些庙宇便像海南渔村那样,称其为孤魂庙或兄弟庙,这样的孤魂庙,在西沙共有五座。

  至于南沙群岛的神庙,一般不叫孤魂庙,而称公庙或土地庙。

  潭门镇今年74岁的老船长苏承芬是一位老南沙,自从15岁就开始到南沙捕鱼,他说:“在南沙的北子岛,至今还残存着两座清代的无主荒墓,从碑石的刻字可知,一座是同治十一年的翁文芹,另外一座是同治十三年的吴某某。”

  据潭门渔民苏承芬介绍,在北子岛,潭门渔民许书琳种植的50棵椰子树,部分树上刻有“新海利鱼庄”五个字,而在南子岛,文昌县龙楼的陈大财,也种了不少的椰子树。

  据琼海县政府在一九七四年一月调查,一八九四年(光绪二十年),潭门渔民在太平岛西北部建浮波庙一座,并在岛西北部开掘水井一口,同时有分别在红莓岛、中业、双子、南钥、南威等岛上各开掘水井一口,种植椰子树20至100株不等。

  据海南经济史研究专家陈光良教授介绍说:“清末以后,海南渔民在南沙一带住岛人数逐年增加,凡具住人条件(有淡水及柴草等)岛屿,具有海南渔民居住。双子岛、中业岛、太平岛、南钥岛,都有海南渔民修的民居,建的庙宇、挖的水井,还有他们种植的椰子、香蕉、木瓜等,这些足以证明海南渔民对南海诸岛的开发。”(记者 于伟慧)

潭门印象

  冬日的潭门港略显拥挤,在港口内,停放了数百艘船只。港口一头,便是浩瀚的大海,海浪一波又一波涌上港口防护堤,堤坝外侧,大海汹涌澎湃,堤坝内侧,港内风平浪静。

  港口的一条航道,把港口上的居民隔成两岸,一条小小的机动船穿梭于两岸,把这边的人运到那边,又把那边的人运到这边。就在一年前,这里还是一条手摇的摆渡,一位六十多岁的老渔民风雨不误。

  港口停放着数百条船只,但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哪是潭门的渔船,哪是外来停泊的渔船。潭门的渔船宽大,气派,油漆刷的铮亮,船头一般都包着钢板,看上去十分坚固。

  生活在这里的渔民,不知道渔港什么时间开始存在,只知道他们祖祖辈辈靠捕鱼为生,但让他们引以自豪的是,潭门港的位置,左面是龙湾商港,右边是博鳌水城。特殊的地理位置让潭门渔民骄傲不已:龙守其左显尊贵,鳌护其右呈吉祥。

  春节时候,来到潭门港,这里显得更为热闹,长期出海作业的渔船如今几乎全部回来,停放在港口内,港口虽显拥挤,但是船与船之间排放得十分有序,一些渔民在船上贴着春联,贴着一些祈求平安的祝福。

  港口内除了海鲜店之外,还有一些工艺品小商店,有贝壳风铃,漂亮的海螺,也可以找到海底的铁树,个别小店还可能见到唐宋时期的瓷器等。

  在临港而居的居民家,一些上了年纪的阿公阿婆会坐在门口,面对海港,海风把他们脸上吹得皱纹斑斑,却在这里不知不觉地生活了一辈子。

  与阿公搭讪,阿公会告诉你他是一个水手,捕了一辈子鱼,是个老南沙,自己活到这个年纪实在不容易,许多同龄人早已被海难夺走生命。和阿婆搭讪,阿婆也会说:爹爹、丈夫、儿子都是水手。当你遇到她们神情凝重时,不要再去追问,或许碰到了伤心之处,因为在潭门港,几乎每个女人都是出海明灯,当她们送男人离港时,女人就像盏灯一样,长久的守候。(记者 于伟慧)
{pages}

潭门民谚:自古行船半条命

    潭门渔港,船来货往。

    南沙特产马蹄螺

    砗磲壳

  南沙苏眉鱼 (于伟慧 摄)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潭门

  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出生在潭门却行走在祖国南端最为广阔的海域;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落,世代闯海,习惯于行走在狂风巨浪之中。在南海辽阔的海域,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渔民沧桑的面孔,驾着大船,捕捞到各种海珍;我们看不到的是狂风巨浪里的命悬一线,频发的海难制造的悲情故事……

  时过境迁,随着现代航海技术的推行,卫星导航系统的建立及台风等气象预报信息的迅速传递,过去频发的海难已大为减少,但那一桩桩悲情故事仍然让人感怀不已。

  正像一位渔民所说那样:“自古行船半条命,潭门渔民数百年来把往返西沙南沙的航线就当作脚下的马路,谁都知道出海之时面临着危险,但是潭门渔民从来没有惧怕过,自从你上船那天,命运已经不在自己的手中。”

  对于渔民来说,谋生手段都是相同,但是,每一个渔民,却有着不同的遭遇,不同的故事;但在潭门,一部分故事主角我们能采访到,一部分故事主角已经永远离开了潭门这片热土、南海这片海域……

  要命的维生素危机

  对于长期出海作业的渔民来说,有两样宝贝,一是淡水,二是维生素。

  上百年来,潭门渔民行走西沙南沙,已经养成了节约淡水的好习惯,即使是一小桶淡水,在危机时刻七八个渔民也可以用上半个月,但偶尔遭遇的维生素危机,却让渔民措手不及。

  在过去的年代,出海时间长,船上设施落后,不像现在的船上都有冰箱,即使出海时带上青菜,对于漫长的捕捞日子,也是无济于事,这是造成维生素危机的主要原因。所以,在过去,几乎每条船上都有菜籽,当他们到达一个小岛时,首先选择一个适合的位置,种上青菜,不论日后谁到这个岛上,能吃到一点青菜,那都是最为珍贵的。

  但是,并不是每个渔民都很幸运,都能到岛上找到维生素,一旦遭遇维生素危机,轻则全身浮肿,重则丧命。就在2003年,潭门渔民去东沙捕捞,当大船回到潭门补给时,五个水手选择了在一个搁浅废弃的渔船上继续驻扎捕捞,没想到大船回到潭门,由于政策原因这个航道被关闭了,五位渔民被困海中。

  苏德强,当时被困的渔民,“生活在大海之中,每天捕捞结束之后,我们能吃的,只有海鲜,顿顿都吃鱼,本想大船回到潭门补给后会马上回来,没想到一去不返,兄弟几个在海上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每天都在盼望。”

  船不能去,船主和渔民协会还记得五个兄弟,经过近一个月的协商,最后开船去接五位渔民回来。

  “由于极度缺乏维生素,我们每个渔民身体都开始浮肿,当看到家里的船来的时候,我们真是抱头痛哭,船再晚来几天,我们真的要因为小小的青菜命丧大海。”苏德强说。

  鲨鱼口里勇逃生

  海上最为凶猛的动物,莫过于鲨鱼,我们经常听说鲨鱼袭人事件,但是在潭门渔民之中,竟然有从鲨鱼嘴里逃生的。

  家住潭门镇林桐村年过五旬的符明范,走路有点跛。让人不能相信的是,他竟然从鲨鱼嘴里逃生。

  1999年,潭门渔船来到西沙浪花礁,像往常一样,符明范和两个水手结成一队,摇着小艇去捞海参。

  那天的收成不错,下水三四个小时,就捞到一箩筐海参,就在他背着箩筐游回小艇时,同伴突然喊,“快点,快点,鲨鱼!”

  这时,他拼命地游,也快不过鲨鱼,当他的手即将触到小艇时,他感到小腿剧痛,大白鲨已经袭击到了他,就在此时,他反身挥手用力一击,没有想到,这一拳击到了大白鲨的眼睛上,可能是由于剧痛,大白鲨还没来得及用力便松开了符明范,这一刻,把小艇上其他两位水手惊呆了。

  虽然逃过一劫,但是他的小腿还是被鲨鱼撕开了一条近一尺长的口子,做了简单的包扎,渔船立即启动,把他送回了潭门,到了医院之后,这个口子足足缝了17针。

  回想当时情景,符明范说:“真是本能的一种反应,没有想到自己命大,竟然从鲨鱼嘴里逃生。”

  不愿提及的海难

  在渔民当中,最害怕最不愿提及的就是海难。自从潭门渔民出海那天起,海难就伴随着他们。在潭门的历史中,大大小小的海难不知有多少,可是,为了他们的祖宗地西沙南沙,一代代渔民前赴后继。

  1934年,潭门水沟村符大堂的船载着18位渔民出海,永远没有回来。

  1950年代,墨香村李树香的船在西沙中建岛遭遇台风,全船22人有15人遇难。1975年的第一号台风,刮沉潭门渔船10条,卷走了55条渔民的生命。

  而最近的一场海难,就在2008年3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夺走了潭门渔民的18条生命。

  去年三月,潭门渔民像往年一样,在西沙捕鱼,然而,一场意想不到的台风,却悄悄来临。

  在这场台风中幸存的渔民邓大芳说:“尽管渔民们接到了电台里防风通知,但是三月里来台风很少见,渔船纷纷选择在一些岛礁边避风。”

  风越刮越大,邓大芳停靠在西沙北礁的渔船,经不住风浪开始下沉。邓大芳等10多名渔民靠着良好的水性,游到礁盘灯标处,后来被赶到的救助船救起。然而,在这次台风中,并不是所有的渔船都像邓大芳等人这么幸运,另外一艘渔船船长吴多德和他的儿子同在一条船上,再也没有回到潭门。

  一个家庭,同时失去了两个男人,留下了吴多德的妻子和两个女儿。在吴多德家院子中,海南日报记者看到他的妻子正在院里忙碌着,事故过去大半年了,吴多德妻子兀自地在院子里,没有注意到我们的到来,我们也不忍心在向她提起难过之事,因为在潭门,海难对于故去的人只是瞬间,对于生存下来的人确是一生的煎熬。(记者 于伟慧)

潭门渔民做海

    老南沙苏承芬(右)回忆起在海上的日子。(记者 于伟慧 摄)

  潭门港渔民在岸边装卸鱼货。

  海南岛四面环海,渔民以海作伴,做海为生。但在岛上众多渔民之中,各处渔民做海方式又不同,灯光捕鱼,流刺网捕鱼、手钓、排钓、围捕、拖网,而潭门渔民有自己的捕捞方式,潜水捕捞和行盘。

  潜水捞三宝:海参 马蹄螺 活鱼

  苏承芬,今年73岁,家住潭门镇草塘村,自从15岁那年起,开始驾船到南沙捕鱼,海南日报记者找到他那天,冬天午后的暖阳照在他家的小院,他让老伴泡上一壶茶,开始讲述潭门渔民的做海。“长久以来,大家都喜欢来潭门吃海鲜,说这里的海鲜新鲜,便宜,但是很少有人关心和过问这些海鲜是怎么捕捞到的,做渔民不容易啊,在潭门做渔民更苦。”

  据苏承芬介绍,潭门渔民长期活动在西沙南沙,每次捕捞成本特别高,所以潭门渔民一定要捕捞珍贵的海产品,才能保证出海的成本和利益,所以一般的鱼虾蟹类,潭门渔民不捕捞,潭门渔民最喜欢捕捞的是三种:海参、马蹄螺和珍贵的活鱼。

  而捕捞的东西和方法也各有各的不同,但是都要潜水捕捞。潭门渔民自小练就的本领:不带氧气,渔民可潜到20米深处呆上三四分钟。

  苏承芬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在他年轻出海的时代,潜水没有任何防护设施,带着自制的潜水镜,有时光着身子就潜到海里捕捞,有时候,看见海产品就忘记了多深,为了能捕捞到,甚至能潜到30米深,但潜到海底上来以后,一定要缓慢,否则强大的气压变化会使肺部出血死亡。

  潜水捞睡鱼

  苏承芬说:“在潭门,渔民最喜欢捕捞的就是海参,最贵的是白乳参,干货600多元一斤,比较常见的就是梅花参。”

  这位老南沙说,捕捞一些活鱼要讲究方法,苏眉鱼、乌眉鱼、老虎斑,这些珍贵海鲜价格不菲,潭门渔民捕捞的都是活鱼,因为冰冻海鲜卖不上价,所以渔民在捕捞时特别讲究,因为有时鱼儿掉了一片鳞片,就会影响外观和价格。可捕捞活鱼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让鱼儿掉一片鳞片更困难。

  俗话说,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鱼儿也不例外。天全黑时,一个个行船海上的潭门渔民开始拿着防水手电筒潜入海底,去寻找鱼儿。夜深人静,鱼儿此时也入眠,这时候,只要渔民发现乌眉鱼、苏眉鱼、老虎斑等,便把网兜罩在鱼儿前方,从后面轻轻一推,正在熟睡的鱼儿轻轻一动就会钻到网兜里面,一条活鱼便捕捞到手。

  捕捞马蹄螺较简单,潜到海里在礁盘周围或海底,拾起来,丢在身后的背篓里就行了。

  最简单的捕捞:行盘

  苏承芬最喜欢的捕捞方式,便是在南沙“行盘”了。行盘就是大海退潮后,在岛屿的附近浅海礁盘上边行走边收获海产品,近似于赶海。

  赶上南沙海水退潮的时期,一般是农历初一和十五,渔民不必下深海做业,只须在海水退潮的时候,在浅海的礁盘上很休闲地一边行走一边捕捞,或在岛屿附近浅海中捕捞做业。

  行盘生产主要是捡公螺和割蚵。公螺的学名叫大马蹄螺,蚵的学名叫砗磲。行盘的渔民碰见公螺就捡,碰见蚵就割蚵肉。所收获的特产全装集在篓中。

  苏承芬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公螺和蚵是珍品价值不菲。而南沙的鱼却一文不值。南沙的鱼群到处都有,南沙的鱼不论多大,都没有渔民理睬它们。” (记者  于伟慧)


责任编辑:吴文娜

海南人才服务网(微信号:WeiLai-YQF)

助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
海南亿企发商务有限公司
代办人才落户,代办工商执照,代理记账,商标专利

•海口公司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五指山南路国瑞城写字楼南座1202室

电话:0898-88332593

邮箱:52235227@qq.com

 

•三亚公司

地址:海棠区陶然湾1栋

电话:0898-88810199

邮箱:52235227@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nhlw.cn/lsrw/lsyg/9205e2d37970cd3023db30a051c5440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备案号:

琼ICP备19000951号-14 | 琼ICP备19000951号-20

Powered By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海南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