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文 > 历史沿革

文笔峰下闹军坡

林芷羽 历史沿革 2013-09-23 09:09:00 0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文韵定安

   

定安文笔峰已成道家圣地。

    

文笔峰风光。

今年4月,十万之众聚文笔峰闹军坡。  符力 摄

  民俗,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风俗。它不仅展示了当地风土人情与文化艺术的交织相融,更承载了每一个当地人心中那份难舍的故土情结。

  如果说定安是一位静美的娘子,婷婷娉娉端坐于琼岛北部,那么当地丰富多彩的民俗风物便是娘子裙裾上色彩斑斓的条条花边。在那清秀的软玉温香之外,更添几分活力和生机。

  我们难以参悟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难以追溯军坡历史的源远流长,却知晓大千世界万象多端。能做的,只有走近军坡,走近文笔峰,在八音的抑扬顿挫中体验这份原汁原味的定安民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见到王振全时,他正在为孙儿哼唱琼剧。他是定安龙河镇的农民,喜好听八音看琼剧。在定安土生土长的他自小便跟随父母闹军坡、听八音。如今,他虽已年近六十,但每有军坡仍不忘去沾沾喜气。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最热闹、最隆重。”提起闹军坡,王振全兴致顿起。因为那天,全定安人又等到了一年一度的白玉蟾祖师圣诞祈福法会暨定安军坡文化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写的诗句用来形容文笔峰再精当不过了。这座海拔仅百来米的小山岭位于定安中部,与南丽湖山水相依,植被丰茂,山顶常年云雾缭绕,是定安著名景点。

  相传文笔峰的存在甚至早于海南成岛之前。又传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在此感悟水火相济之道并羽化成仙,于是当地百姓将此看作“龙首龟背”的风水宝地。

  提到文笔峰,不得不提到与其息息相关的道教文化。

  道教在海南最早见之于唐代,发展于宋元时期。民国三十七年版的《海南岛志》云:“道教之于本岛,相当普及,大多数寺庙均属之,全岛道教徒计达三十万人。”当时的海南岛人口仅217万人,道教徒占了14%,可见道教在海南岛之影响。

  千百年来,作为道教在海南发展的主要载体之一,文笔峰沉淀了丰富的道教文化,这座山峰上的奇闻异事、美丽传说亦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然而,却鲜少有人拨开树丛和荆棘,循着历史的足迹叩响这扇生命之门。

  2006年4月,文笔峰盘古文化旅游区建成,一直神秘而清寂的文笔峰从此游人如织。每至年节庆典、军坡之期,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在此进香祈福、观光游览,参与到道教法事和军坡活动中来。

  不闹不“军坡”

  在王振全的脑海中,深深烙下今年农历三月十五的一幕幕———

  上午9时,白玉蟾祖师圣诞祈福法会在万众瞩目中开始。青烟袅袅,笙乐缭绕,数位道长共同焚香祝祷,祈愿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富足安康。围观的人群密集却不熙攘,有人双手合十,念念有词,有人双眼微闭,神情安详。

  另一边,在雷动的掌声中,精彩纷呈的舞龙舞狮、琼剧、竹竿舞、打青稞等海南民俗表演和道家武术、道家养生功等道家文化表演正轮番上演。

  下午2时,公祖、婆祖游行活动在文笔峰养生堂对面的坡地举行。王振全东张西望,想寻一个去处能避开人潮和幡旗的遮挡,仔细观看神像游行和僮身“穿杖”表演。这是军坡活动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何为“军坡”?定安的军坡又与琼海、屯昌、临高等地军坡有何不同?

  海南岛孤悬海外,南北朝前是“久乱不统”的荒蛮之地。自南梁俚族冼夫人“请命于朝廷,置崖州”后,平稳解决了民族地域纠纷。朝廷封其为“谯国夫人”,海南庶民尊其为“诚敬夫人”、“圣母娘娘”、“懿美夫人”等,在各地“分炉”世代敬奉,并把冼夫人当年领军出征到达该地的日子定为“军坡”。

  军坡历史悠久,最早文字记载于定安籍明代礼部尚书王弘诲所写的《谯国冼夫人庙诗》—“年年诞节启仲春,考钟伐鼓声渊阗。军麾俨从开府日,杀气直扫蛮荒尘。李家墟市龙梅里,一区新筑神之宇。岁时伏腊走村氓,祝厘到处歌且舞。”

  据定安县龙河镇原文化站站长邓学贤介绍,定安军坡活动时间从每年正月初九到3月,历时3个月之久,范围覆盖定安半个县及部分周边市县。

  每到约定俗成的军坡之日,当地总是锣鼓喧天,旌旗蔽日。来自附近乡镇的亲友手提礼品前来拜访,一路欢声笑语。主人家则屠猪杀羊,备办酒菜迎接各路神衹及亲友。人人尽享风调雨顺、清平康宁之气氛,个个尝得菜蔬果糖,酒足饭饱。

  祭神典礼中,各村首事排队于供桌之前,行三跪九叩之礼,并念祝文、烧宝帛。各路僮身或走于神像前,或站在神轿上,手舞足蹈,显示“神力”。

  定安闹军坡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不在庙里、家中祭拜神明,而是在室外祭拜并模仿古代军队出征前的阅兵仪式进行游行。

  照例,这样的活动会持续到傍晚,才由当地琼剧团以谢神戏、演八仙等节目收尾,一直玩闹到深夜。而第二天,东道主又要组织自己的队伍带上神像到附近乡镇回访,参加他们的军坡,享受做客的礼遇。

  八音一曲情动定安

  在道教法事和军坡活动中,庄严神圣的斋醮科仪音乐和吉利喜庆的八音演奏贯穿始终。令人自豪的是,海南斋醮科仪音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八音亦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年67岁的定安老人黄明淦是龙河镇琼剧演唱队八音乐手之一,从14岁加入八音队吹笛至今已有50余年。每有闲暇,他总要拿出一只老旧的木盒,小心地打开盒上的小锁,取出笛子吹上几曲。

  这个月他已完成了4家婚庆演出,所有曲目都在心里记得滚瓜烂熟,但还是要时不时吹一吹,“因为老伴患病后不能出门看我演出,但她喜欢听。”

  根据我国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记载,八音最早产生于先秦时期,而海南有八音性质的器乐活动源于唐代,兴盛于明清,历史比琼剧还要久远。八音因其演奏采用弘、琴、笛、管、箫、锣、鼓、钹等八大乐器得名。所用乐器多为民间艺人自主创造,具有浓郁的海南特色,如花梨木制的唢呐,椰子壳制的椰胡,竹制的箫、喉管等。

  与文昌、琼山等地八音有所不同,定安八音演出前往往会由3名十来岁的小孩扮演生角、旦角和丑角,为大家编唱节目,表演盘盅舞。“这是八音演出前的预热阶段,广受观众欢迎。只是现在孩子们都要读书,所以有的八音队不再配备盘盅舞表演,也有的八音队由身材娇小的成年人代为演出。”黄明淦说。

  虽然演奏所用器乐与八音相似,但斋醮科仪音乐以声调高、音域宽为特点,诵经念咒与音乐、击乐同步进行,伴奏经韵虚声衬音多,拖腔拉板长,多用于道教法事,亦用于为告慰亡灵,安抚亲眷。

  自北魏道士寇谦将道教斋醮活动诵经方式直诵改为乐诵以来,斋醮科仪就成为宗教活动中一种别具特色的艺术活动。宋初,斋醮科仪音乐随江南一带移民传入海南,与本土的原始宗教活动结合,吸纳了方言俚语山歌调式演变,并与佛教音乐融会成的一种独特的宗教艺术。

  与八音乐手相似,斋醮科仪音乐乐手平时“不栖道观,散处农村间。操家常职业,与常人无异”。这些民间乐手并未将演奏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他们不为名誉,不求荣华,吹弹奏乐中只为喜上加喜,哀中送暖,传递那份浓浓的定安人情。

  在老伴的注视下,黄明淦又吹响了笛子。悠扬笛声吸引了正带记者寻访他的王振全。落日余晖中,王振全停下脚步。他忘了前行,他醉了。(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李幸璜摄)(文\见习记者 陈蔚林 记者 胡续发)


海南人才服务网(微信号:WeiLai-YQF)

助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
海南亿企发商务有限公司
代办人才落户,代办工商执照,代理记账,商标专利

•海口公司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五指山南路国瑞城写字楼南座1202室

电话:0898-88332593

邮箱:52235227@qq.com

 

•三亚公司

地址:海棠区陶然湾1栋

电话:0898-88810199

邮箱:52235227@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nhlw.cn/lsrw/lsyg/64be6f9563b55799e742ef031032176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备案号:

琼ICP备19000951号-14 | 琼ICP备19000951号-20

Powered By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海南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