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文 > 海南故事

走近海南乡贤

潘雪茹 海南故事 2016-01-19 10:01:00 0

[!--pagetitle--]丘濬是海南乡贤中的代表人物。图为位于海口府城金花村的丘濬故居。 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

[!--pagetitle--]海口市国兴大道北侧的攀丹村是乡贤唐舟、唐胄等乡贤的故乡。 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明清时期,在地方上普遍实行推崇乡贤制度。所谓“乡贤”,即地方上德行著称的人物。凡被尊为“乡贤”者,都各以德行纯美、风节高尚、文学拔萃、事功彰显等见著,他们居官为民,居乡利民,沾溉家乡,得到官民推崇,成为濡化地方崇德向善、尚义尊礼的榜样。

  民国时期,王国宪、钟衍林、唐品三等文化教育界人士,以及捐资助学和回乡创业的华侨,也为海南的和平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他们也是近代意义上的“乡贤”。

  在过去,乡贤是一个地方风气的正能量,即使是在今天,回放历史,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依然是当下感化人心的鲜活教材。

  当下返乡创业和从事公益的智识阶层,也是新时代的“乡贤”。

  海南不是荒岛,而是一个英贤辈出、弦歌不辍的文明之岛。

  秦代太遥远了,汉代置郡,唐才设州,宋开府学,历代乡贤,筚路蓝缕,开启文明。及至明代,海南文化进入鼎盛时期,中进士者有62人,中举人者有594人,因此赢得了“海滨邹鲁”的美誉。

  那时海南,乡贤显宦,星斗丽天。明正德《琼台志》记载:“广于天下为远藩,仕籍华秩已少,况琼于广又为远郡。成化二年秋,进薛公远为户部尚书、邢公宥为御史、丘公濬为翰林学士,皆在一月,恐虽天下望郡亦稀。”对此,时论称为“海外衣冠盛事”。

  海南乡贤知多少?

  这是海南文化盛事,乡贤传奇故事,也是华夏乡贤文化的传奇故事。

  唐宋以降,大量移民迁入海南,岛夷土著与内陆移民相互融合,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互相碰撞,这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大幅度的文教宣扬,使乡土海南人文蔚起。诚如苏东坡所言:“自汉末至五代,中原避乱之人,多家于此,今衣冠礼乐斑斑然矣。”

  郡志记载:终宋一代,海南中进士12人,中举者13人。明初,朱元璋升琼州为府,尊儒兴学,文教大开,中进士62人,中举者594人。到了清代,虽然由于政治、经济等历史原因的影响而虽有减少,但本岛中进士和举人仍有21人和178人之多。

  进士和举人是乡村精英。这些海南乡贤,有第一个举人、苏东坡的学生姜唐佐;有从布衣到卿相,参与军机政务的丘濬;有明代清官,被誉为“南海青天”的海瑞;有被《明史》称为“岭南人士之冠”的唐胄;有被誉为“上接文庄,下启忠介”的“岭海巨儒”钟芳。

  这些通过科举进身的精英,仅是海南乡贤中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品行高尚的落第举子和德冠桑梓的不第秀才,还有不通文墨但懂道义的走卒贩夫,他们是乡土社会平头百姓称道的乡村贤能。因为他们,乡村跨越狭隘地界,成了文明礼仪之乡。

  虽然海岛远离内陆,但郡县史志记载的乡贤很多。清道光《琼州府志·卷三十三·人物志一》宋、元、明“名贤”条记载:宋代,有姜唐佐等名贤7人;元代,有蔡微等名贤3人;明代,有唐谊方等名贤104人;清代,截至道光年间,也有名贤5人。

  那是载于府志的“名贤”,不包括《卷三十五》“人物志三、四、五、六”的“忠义”“孝友”“儒林”“文苑”。既然有州府“名贤”,当然也县级“名贤”。民国《琼山县志·卷四·建置志一》记载:乡贤祠祀历代乡贤姜唐佐、陈孚、蔡微、唐谊方等53人。

  姜唐佐,海南琼山人。宋元符二年(1099)寻师求学,苏东坡“甚重其才”,赞其文“文气雄伟磊落,有中州气概”,赠联“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予他。姜唐佐不负厚望,夺魁科场,首破天荒。苏公祠陪祀的有两牌位,其中一个就是姜唐佐。

  陈孚,海南琼山人。《琼山县志》载:陈孚尝从郡守建阳宋贯之学;得第,乡人慕之,始习进士业,后多甲科,始于陈孚,被祀为琼州府乡贤。

  蔡微,宋学士蔡襄后裔。通经史,善文辞,知县李思迪称赞蔡微的文章海南士子未能及,曾纂《琼海方舆志》。

  上文首推“首破天荒”的姜唐佐,次点“始启甲科”的陈孚,继提以文章著述赢得盛誉的蔡微,是因为他们率先在乡土海南的历史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反哺这方生他们养他们的土地。正是无数乡土海南先贤的努力,创造了灿烂的宝岛历史文明。

  文化古村与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是乡土历史的文明标杆,是连接故园、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千百年来,多少海南乡村精英,他们或求学,或执教,或游宦,或经商,或客居京华,或远走南洋,但不管走到哪里,走得多远,最后终会叶落归根。故乡培育他们,他们回报自己的家乡。

  古代琼州有闻名遐迩的四大文化名村,分别是海口市的攀丹村、金花村、文山村和三亚市的水南村。四大古村诞生了丘濬、海瑞、唐舟、唐胄等诸多乡贤,他们以文化事功为乡民树立榜样,成为道德教化的楷模,成为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数百年来为人称道。

  攀丹唐氏,始祖唐震,宋末迁琼,落籍“番诞”。立村于始,唐氏建“唐子藏书楼”,经书数万卷;立攀丹义学,教弟子习读。明代科考,攀丹唐氏有6名进士,其中有2对父子进士。如此衣冠礼乐,名宦蝉联,不仅在琼岛绝无仅有,就是纵观全国,也不多见。

  有明一代,攀丹唐氏,崇文重教,丹桂飘香,冠绝琼州,声名远播。丘濬、王佐、海瑞等名贤,均出于唐氏门下,因此赢得“天下无双唐氏,琼州第一攀丹”的美誉。据统计,唐氏子孙任提学、教谕、训导者就有42人之多。先贤造福桑梓,不愧为教育世家。

  攀丹英贤,感人至深。唐震乃南宋名宦,“父子修圣贤之学,兴礼教以化黎民,郡人曾立碑颂之”;唐谊方通经博学,称“榕树公”;唐舟清正廉明,归里“无担石之米”;唐胄官至户部右侍郎,曾用20年时间,修成首部郡志,《明史》称其为“岭南人士之冠”。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古城琼山不知培育了多少乡贤。他们在州府书院勤苦习学,十年寒窗,三更灯火,从那起步渡过琼州海峡,沿着“学而优由仕”的文化阶梯,在京城圣殿扬眉吐气。古村金花,一里三贤,丘濬、海瑞和许子伟就是诸多海南士子的杰出代表。

  丘濬、邢宥与海瑞,同为海南“一鼎三甲”。三人中邢宥出仕最早,但也乡愁最浓。邢宥有诗“老来肌骨怕寒侵,无夜家园不上心”,幸得落叶归根。丘濬却没这么幸运,几番“乞休”不允。闻道邢宥去世,丘濬悲痛欲绝:“故人老死我何堪,眼泪汪汪望海南”。

  虽然丘濬贵为卿相,位极人臣,名满天下。但是这位海南乡贤,“白头倦值文渊阁,清梦频归学士庄”。荣华富贵,难慰乡思;客居京城,他《客中对月》:“万里思归客,伤心对月华。愿凭今夜影,回照故园花”。丘濬愁肠百结,后来逝于北京任所,魂归故里。

  海瑞为官,兴利除弊,廉政爱民,矢志不渝,史称“南海青天”。他正气直节,独立敢行,备棺叩阙,上疏“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死进谏,身受牢狱之灾。后来,海瑞逝于南京任上。乡贤许子伟,崇尚海瑞为人,不畏艰难,千里护棺,让乡贤的忠骨埋于故乡。

  古村文山,原名“员山”。山村择址,面水背山,前塘后岭,山水清丽,势如鼎圆,因而得名。始祖周渠,宋末进士。立村以来,文山周氏,人才济济,鼎甲蝉联,家世鼎盛。总结村史,后人把文山历史文化概括为“一仙,二夫人,三进士,十五举人,58贡生”。

  有这么多英才俊杰,真无愧为文化古村。众多贤达相互交往,在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促进了乡村发展。乡贤的榜样力量是巨大的,村中先后立有“进士坊”“折桂坊”等十几座牌坊。这么多“人文建筑”,既是奖掖前贤,也是激励后学,成了乡村发展的宝贵财富。

  以上三村,皆在琼北,唯独水南,地处琼南,位于崖城,因在宁远河之南而得名。琼岛人文昌盛,水南村贡献巨大。唐高僧鉴真曾居水南一年多。唐李德裕,宋赵鼎、卢多逊、胡铨等朝臣名宦因被奸臣陷害流放崖州而居此,元朝著名纺织家黄道婆曾在水南学艺。

  唐宋以来,这种特殊的“贬谪文化”,使水南成了名臣、名宦、学士后代的聚居地,成为琼南文化的发祥地。如今,唐代晋国公裴度裔孙裴闻义的宅院仍在,虽已改成海南裴氏宗祠,但它仍在讲述名臣乡贤的人文故事,讲述胡铨题赠“盛德堂”匾额的历史故事。

  还有琼西,苏东坡谪居三年,与当地士子诗文唱酬,文气传扬至今。《琼台记事录》述评:“宋苏文忠公之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始”。苏东坡的《海外集》留下了他“与老书生良月佳夜,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的历史佳话。

  同时,琼西郡县史志也留下了黎子云、王霄等人的乡贤师从苏东坡的历史传记,留下了符确、赵荆等名贤故事,留下了“野鹤进士”黄河清的传奇故事。看来,是名臣名宦培育与造就了海南英贤名士,是海南英贤名士的文化努力,两相结合推动了乡土社会进步。

  五里官道,乡贤传奇

  孤岛海南,辟处海外,天阻海隔,因而成了唐宋贬官的“海上囚笼”。从昔日的“鬼门关”到今日海南国际旅游岛,千百年来海南乡贤薪尽火传,呕心沥血,架设了穿洋越海的文化通道。明朝末年,为纪念三进士先后登第,官府在三位乡贤的故里修建“五里官道”。

  那条始于龙华区遵谭镇坊门村的官道,经云庵直达卜宅,官道条石铺设,长有5里,宽约2米,宽阔平坦,路基厚实。修建五里官道,原因是三个山村出了三名进士。可想而知,当年官道新建,轰动四方,那种场景,激动人心,那受益村民是何等自豪。

  追溯历史,偏僻山村出了三名进士,就像黑暗的夜空升起了三颗明亮的星星,那是郡县历史上破天荒的一件大事。为表彰三名进士的旷世功名,乡绅商议,奖掖前贤,激励后学,他们的选择是捐资修路,修建一条贯通三个山村的石板路,作为永久纪念。

  用修路的方式奖励前贤,鞭策后学,这是一种朴实的奖励,更是巨大的荣誉。这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文化褒奖,至今仍传为美谈。人们所谈的不仅仅是五里官道,更重要的是文化古道,是人杰地灵。有三名不同年代的乡贤,才有了这条贯通古今的官道。

  云庵村林氏始祖元龙系南宋进士。立村以来,“世昌自五”,说的是自宋及元,林氏第五世祖首开科第,官任教谕,到第十世,林氏令人瞩目。至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世,遐迩蕃衍,科甲愈彰。自明至清,云庵村林氏发散千支万派,熙熙攘攘,人文蔚起。

  明景泰五年(1454),林氏过琼第十代林杰考中进士,与丘濬同榜高中。当年,琼州知府曾立“表贤亭”,表彰他与丘濬、邢宥、薛远,并称“四贤俱发轫巍科,接踵要路,猷为足以匡弼时政,风裁足以激浊扬清,文章足以补助道化,实琼人之师,海内之望也”。

  宅念村曾氏,自宋末立村以来,亦耕亦读,人才鼎盛。第八代曾英,考中举人,第九代曾鹏,考中进士。明清两朝,曾家本支,二十余世,簪笏蝉联,其间显贵贤良,名标志乘者,代不乏人,被琼州乡贤南京礼部尚书王宏诲誉为“一年两捷报,四代五登科”。

  明正德九年(1514),曾鹏科场夺魁,初任龙溪县令,曾鹏缓征薄敛,百姓称道;升任刑部主事,执法不挠;任福建副使,断狱如神,官声载道;贵州任上独闯贼营,贼众俯首。郡守赞其“达以济世,退以安身,真乃神仙”;海瑞称赞“鹏为先辈,以为师法”。

  坊门村何氏,始祖何兴系南宋进士,授朝议大夫。《琼山县志》载:南宋年间何兴遭谮谪琼,任雷琼副使,任满落籍琼山。何兴次子何一鹏,理宗宝祐元年(1253)中进士,居坊门村。历史记载,宋代坊门何氏二进士,加上明代何其义,坊门何氏,一门三杰。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坊门何其义考中进士。初任知县,访贫问苦,惩处奸恶,心系学子,捐献薪俸,募集资金,兴建县城学宫。因为政绩突出,调任花柳繁华之县,依然冰清玉洁,节操自律。曾与许子伟合力,创办京城琼南会馆,琼州学子赴京甚得其便。

  天下道路万千条,万千条路万千里,但这短短“五里石道”,具有非凡的人文价值。数百年来,人们对“五里三进士”津津乐道,实则是对古村乡贤,对乡贤文化津津乐道,是对振兴家乡,对教育子孙津津乐道。唯其如此,五里官道成了琼州历史的文化通道。(文\本刊特约撰稿 蒙乐生)


海南人才服务网(微信号:WeiLai-YQF)

助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
海南亿企发商务有限公司
代办人才落户,代办工商执照,代理记账,商标专利

•海口公司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五指山南路国瑞城写字楼南座1202室

电话:0898-88332593

邮箱:52235227@qq.com

 

•三亚公司

地址:海棠区陶然湾1栋

电话:0898-88810199

邮箱:52235227@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nhlw.cn/lsrw/hngs/df31739e3d459858ea4a1b1c52b52a6a.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备案号:

琼ICP备19000951号-14 | 琼ICP备19000951号-20

Powered By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海南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