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文 > 历史沿革

黎族数千年前的土陶器皿是怎样制成的?

林诗成 历史沿革 2008-09-11 00:09:00 0

  2004年12月25日,我们陪同香港中文大学考古艺术研究中心邓聪教授一行7人从白沙黎族自治县转移到昌江黎族自治县大坡镇保突村;在县博物馆陈敏及省博物馆王恩的带领下,来到刘小练家,参观她们制作土陶的全过程。由于半个月前王恩和阿敏已经与刘小练联系好,所以当我们到达保突村时,穿过一段乡间小路,来到一座砖瓦结构的院落,门内的土砰上已摆满各种陶制土坯胎,其中有陶釜、陶罐、陶甑、陶碗、陶盆以及大型的蒸酒器共20多件。几位黎家妇女,穿着黎家的盛装,迎接从远方来访的客人。主客热情问好,看到院内井然有序地摆设好各种准备制陶的工具,大家都十分兴奋。

  制陶工艺是黎族几千年来的传统。制陶是妇女的工种,黎家有“女制陶男莫近”的民俗。所以这一天制陶的主角和指挥者是杨拜亮,一位77岁的老妇人。她手艺娴熟,步履轻快,带领着四位中青年黎家媳妇,进行制作土陶表演的全过程。

  在群山环绕的黎寨里,蔚蓝色的天空,晴朗无云,冬日的太阳把黎村照得暖融融的。杨拜亮老太太带着四名穿黎装的妇女,挑着竹篮,来到村边稻田边上的一个土坑旁。她们说,这个土坑已挖了好几十年了拜亮婆婆挖出土坑深处的白土,大家装在竹篮里挑回来,然后把泥土倒在地上,用木板子耙开,让泥土晾晒太阳;稍干后,把土放在独木臼里,三个人用木棍轮流舂打,不断地有节奏地舂呀舂呀,泥土粉碎后,就倒在竹筛里,两手举筛摇荡,筛出细细的泥粉末;然后把这些粉末聚拢在一起,用水渗和泥粉,像揉面团一般揉成泥团。旁边已摆好一条长木板凳,拜亮婆婆把凳面用水擦干净,再放上一块蓝色的旧布,洒上水,放上泥团,再用木棍槌打,然后放在另一块放布的木板上。这前期的工作就告一段落,进一步由杨拜亮操作制陶器的程序了。

  拜亮婆婆在制作陶器之前,有一个宗教仪式。她虔诚地围绕木凳跳起舞来,边跳边唱,唱的是宝宝的摇篮曲,歌词大意是:宝宝宝宝你不要哭,妈妈正在做陶器,你等候陶器烧成,去换米给你熬粥吃。

  唱完歌后,拜亮婆婆在木板上把泥团打成圆形的泥饼,作为陶器的底层,然后搓一根泥条,围在圆形的泥饼四周,又再搓第二根泥条放在上面,用手捏周围,用小木板抹平,又再加上第三根泥条,再用手捏周围,一共捏五层,用小木板沾水在陶器上抹平,又用水洒陶器,再用木板抹平器皿的内外壁,让陶器里外平而滑,用绳子剥平陶器口,最高层再加上一根泥条做为装饰,用大片的贝壳刮平。这样,所制陶器土坯就大功告成了。这种制作俗称“条筑法”。

  当天所制作的陶器,不能立刻送去烧。搁在旁池,候晾干后才能烧制;这只是给我们作示范表演而已。

  午餐后,两个男青年,一人持砍刀,一人提竹篮,到村边的一棵名为“赛子若”(音)的大树旁,将树皮一点一点削下来,捡到竹篮里提回来,用水搅浸,浸出深红色液体,将树液盛在桶里,作为土陶冷却及上油彩用。然后,烧陶在田野里开始。

  几位着黎裙的妇女把前几天已晾干的陶器土坯挑到田里,先前已在宽旷的田野中央放上四块石头,把一根根木柴架在上面,成四方形,柴火的重量是一牛车拖300斤左右,接着把土陶坯一件件倒叠置在柴堆上,再盖上一厚层干稻草。收拾停当,拜亮婆婆又虔诚地围绕柴堆周围跳起舞来。她手拿一根树枝边跳边唱,歌词大意是:鬼!走人!不要靠近。我们做陶器来用,做多少成功多少,祝我们这次烧陶成功

  绕了三圈,反复颂唱。唱完后,由村民黄亚琴作原始时代“钻木取火”的示范。他坐在地上,将一个小木板钻一个孔,一根小木棍竖插在木孔里,用手不断搓小木棍,旋转几十次,居然钻出火花来,点燃了稻草,整个露天土窑熊熊燃烧,大家在火堆上不断地加稻草,热度在摄氏500度至800度左右。烧了—个小时,大功告成,由—位男性老人黄阿安用木棍把在火堆里烧得通红的陶器一个个挑出来,拜亮婆婆再把事前在大盆里准备好的用“赛子若”(音)树皮泡的呈深红色的水,拿竹做的帚把沾树皮水洒在陶器上,土陶器上一时渣渣作响然后呈现片状或点状的黑红斑,有如画家点上的图案。

  这次烧成的土陶器有29件,其中,大型的7件,中型的10件,小型的12件。

  冷却后,大家兴高采烈地把陶器挑回家。这时,已是暮色苍茫,黎家已亮起电灯。在刘小练家的院子里,主妇马上用刚烧制出的陶釜做饭,不一会,一大锅稀饭煮熟了,香喷喷的,邓聪边吃边解说。拍摄成录像,大家围看,乐极!

  虽然现在许多黎家都用上现代化的铝制锅,但在黎族家庭里仍然保留有釜、罐、蒸酒器、酒瓮之类的土陶器,这些陶器,大多是自产自用。不过,制作多了,也拿到附近镇上去卖。我们曾经在昌江县王下乡访问过,过去是一个陶釜换一陶釜山兰稻,一个陶碗换一碗米。因为没货币,故用实物按照陶器的大小作为“等价交易”。制陶是黎族的传统工艺,从挖土到制陶坯、烧陶,都由妇女操作,男子不得介入。而妇女对于制陶,就像汉族妇女刺绣一样,也像黎族妇女织黎锦一样,无师自通。黎族的姑娘,从小看前辈奶奶、妈妈制陶,久而久之,看在眼里,学在心里,她们长大了,出嫁了,也成制陶能手。勤劳而智慧的黎家妇女,没有哪位不懂得这门手艺,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我们在保突村的田野里观察了一天,看到她们手脚麻利地来来回回制作土陶的全过程,对于黎家妇女制陶的干练手艺,深感佩服。不过,现代化的风潮席卷黎寨,现在的年轻姑娘们,对于这一传统的工艺也慢慢疏离了。

  可喜的是,中年的黎家妇女还承传着这种古老的工艺,使我们由此有机会观察到黎族古老的历史习俗。宋·赵汝适《诸蕃志·海南条》云:“按《隋志》谓:‘(黎族)人性轻悍,椎髻卉裳,刻木为符,力穑朴野,父子别业。……着缏以土为釜,瓠匏为器……。’”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下》里的记载:“妇女绣面,服缌缏,织木皮为布,陶土为釜。”自古以来,黎族日常所用的器皿是“以土为釜”、“陶土为釜”,这种用原始工艺制作陶器,是黎族的家庭副业。这些陶器现在看来是既原始又落后,但是,我们从她们的制作过程中,看到古老的泥土条筑法的制作方法,十分难得,这种工艺在黎族族群中代代承传,相传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从我国的考古发掘来看,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都有精美的彩陶出现。黎族的土陶比他们更加古老。刘子劳的《竹园陶记》云:“中国有陶,始于神农,至舜而术益进。”余戟门《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也云:“舜陶于河滨,夏昆吾为桀作陶,此陶之见于古者也。”史前陶器,传说舜已开始有记载。黎族的制陶技术,从考古学上所发现的泥片,应该是存在于史前的制陶史上。所以,我们今天目睹黎族制陶工艺的制作,其重要的文化价值,是研究史前黎族生活习俗及史前制陶史的重要依据。相传,古代黎族制陶有一种泥片贴筑法,是手捏法之后,泥条盘筑法之前的一种广泛流行的制陶技术,相当于我国考古学上的八九千年前初期的制陶技术,因为当时留下不少泥片贴筑法的遗物。在此基础上,才出现了慢轮加工和泥条盘筑技术。

  联系到近年来海南考古新发现的古代土陶器皿的遗存,印证了黎族手工制陶的传统工艺。据《海南省近五十年文物考古工作概述》一文中叙述,海南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在东方、乐东等市县,发现陶器均为手制夹砂粗陶,灰褐色为主,未见泥质陶,器类单一,器形仅有圜底罐和圜底釜,均敞口、鼓腹。到新石器中期,陵水、定安等地也有夹沙粗陶,器类明显增加,器形有罐、釜、钵、碗、盆等。新石器晚期出土的土陶制品则更多。由此推测,今天黎族人民的制土陶器皿的工艺至少是从新石器中期传流至今,至少也有数千年

  我们今天对昌江县大坡镇保突村黎村采用条筑法制陶的全过程的实地考察,脑子里不断浮现史前黎族制陶的依稀情景,从没有文字的史前历史至现在,黎族把古老的制土聊器皿工艺如此完整保留下来,让我们能观察到古老制陶工艺的全程再现,应该说,比在遗址里发掘出来的陶片来说,更是鲜活生动的生活画面。而邓聪他们,把画面拍摄下来,将来展现在电视屏上,在书本里,让后代人能更鲜活地直视黎族的生活史,这是一次多么有意义的文化之旅。

  作者:周伟民 唐玲玲

 

 

  责任编辑:梁玉晓


海南人才服务网(微信号:WeiLai-YQF)

助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
海南亿企发商务有限公司
代办人才落户,代办工商执照,代理记账,商标专利

•海口公司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五指山南路国瑞城写字楼南座1202室

电话:0898-88332593

邮箱:52235227@qq.com

 

•三亚公司

地址:海棠区陶然湾1栋

电话:0898-88810199

邮箱:52235227@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nhlw.cn/lsrw/lsyg/43ab6d12b64e1a46ee23d2400029e95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备案号:

琼ICP备19000951号-14 | 琼ICP备19000951号-20

Powered By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海南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