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文 > 文化节庆

科举时代的海南文教

梁舒婷 文化节庆 2014-07-14 09:07:00 0
科举时代的海南文教 文\海南日报记者 黄媛艳
  历经千年的科举制度,对其评价,众说纷纭。当循着科举的脉络,来探究海南文教、社会的发展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琼崖学子探求知识的勤奋,是爱岛乡贤着眼发展的远见,是各方贤达关注文教传承的无私,这也许就是琼岛发展生生不息的奥妙所在。     作为中国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科举制度自隋唐至清末延续了1300年,其间不计其数的读书人通过这一途径步入了仕途,取得人生辉煌。
  张岳崧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位海南在科举时代唯一的探花郎,通过科举获得人生机遇的同时,也深知科举对于地区教育、家族传承的重要意义。在三亚收藏爱好者陈师泰的家中,一封《 张岳崧致其弟家书》寥寥三百余字,向后人揭开了科举的些许神秘面纱,在浓重的兄弟情中,人们也感受着古代海南崇文重教的风尚。
  “琼州宋以前无举进士者”
  “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这首唐代宰相杨琰贬谪海南时所作的诗作,代表着当时人们对于古代海南的认知。在穷乡僻壤的海南地区,元代以前,文化极为落后,清代学者程秉钊甚至在他的《琼州杂事诗》中写道“琼州宋以前无举进士者”。
  到了唐宋,海南的文化教育开始兴起。唐代科举正途官员出身的王义方被贬为儋州吉安丞,有效推动了儒学在海南的发展;及至宋代,朝廷在黎族百姓聚居的崖州、昌化、感恩等州县设立官学,吸引黎族子弟入学读书,清康熙年间的《琼郡志》对此有记载,“讲明道义,激励生徒,延师训导。黎僚犷悍,亦知遣子入学,衣裳其介鳞。踵至者十余人。”
  宋代朝廷不仅在海南设立官学,到了南宋绍兴年间,更是令各乡自试,设立贡院,这样海南学子就无需到邻郡赴考,只需在岛内参加乡试,每年在6月开考,每期可录取13名,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琼州府志》曾记载宋代李光对当时海南的评价,即“学者彬彬,不殊闽浙”。一系列举措极大激发了海南优秀学子参加科举的热情。学者朱东根研究后认为,宋代是海南科举取得较大发展的时期,陈孚为宋代海南首位进士,宋代海南共有进士15人,举人13人。
  时间的指针指向明代,此时的海南科举进入鼎盛时期。朱东根认为,明代海南共有进士64人,举人597人,贡生2435名,出现了海瑞、丘濬等名人。其中,进士以琼山居多,46人约占海南明代总进士量的72%。
  科举制度发展了近千年,为何明代海南会迎来兴盛?学者林明认为,朝廷对海南的重视,明代整个社会科举风气的影响以及海南文教快速发展为主要原因。
  早在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就下诏,“盖闻古先圣王之治天下也,一视同仁,无间远近,况海南海北之地,自汉以来列为郡县,习礼仪之教,有华夏之风者乎!”;不久之后,朱元璋又再次下诏,“南溟之浩瀚,中有奇甸,方数千里,历代安天下君必遣仁勇者戍守。”从朱元璋开始,海南日渐受到朝廷重视,及至明万历年间,朝廷在海南设立学道,至此海南学子可足不出岛就能参加岁考和科考。
  纵使朝廷政策再优渥,学子有真功夫才能亮剑。到了明代,海南的文教日益发达,使得大量优秀的学子有实力,能在科举的平台上与各地的优秀学子同台竞争。清代琼州知府贾棠曾在《康熙四十五年重修志序》中写道,“明初改郡统之,生齿日繁,人文蔚起,至号为海滨邹鲁。”将明代海南称为“海滨邹鲁”,足以反映出此时琼崖文教的昌盛。
  然而,随着科场腐败丛生,科举弊端叠现,科举制度在清代日渐落寞,在此大背景下,海南的科举也受到了影响。整个清代,海南进士31人,举人234人,贡生1994人,远逊于明代。纵使整个海南科举在走下坡路,但海南清代科举还是有亮点可循,即此时出现了海南科举时代唯一的探花郎张岳崧。
  科考风俗家族代代传承
  “由宋而元而明七百载孝友家风尚冀炽昌光盛世;自闽而琼而定二十传诗书门第敢云阀阅启高林。”这是张岳崧手撰悬挂在张氏宗祠里的对联。内容简单来说,是指张家敬孝父母友善兄弟的家风源远流长,诗书传世文化家庭的特性流传已久。
  从这幅对联不难看出,在科举日渐落寞的背景下,张岳崧家族对于科举的重视并未减弱。《琼州府志》曾记载张岳崧之父张基伟对于儿子们教育的用心,“敦笃持躬,友爱诸弟,平生不出一欺人语,不作一亏心事。乡里矜式,教子义方。”
  张岳崧的后裔张正义在《张岳崧传》中也提及这样一个“重教”的小故事。张岳崧兄弟就傅受训时,张基伟节衣缩食,高价延请名师。假日回家,必追问功课如何,亲自讲解经文,评讲作业。张岳崧与兄长岳元同时考进县学,他“益加策励”。张岳崧中举时,他已经73岁,仍去信勉励儿子“绩学励志,毋予耄是念”,即要张岳崧努力读书,不要挂念他年纪大需要照顾。张岳崧两次会考落榜,想到亲老家贫,打算南归。他邮书坚决制止,“谓吾家宜有发甲者”,即认为自家应有人考上进士。张岳崧中了探花后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散馆前拟回家探亲一趟,也被他去信制止。待到散馆回家,张基伟已81岁,父子也已分别10年,张岳崧回家仅1年多,张基伟就去世了。
  正是在这样严厉的家教和重科举的氛围下,张岳崧家族在科考中成绩斐然。张岳崧的《捐创张氏大宗祠启》中写道,他的祖先中既有“牛刀作宰”当县令的,也有“秉懿华资”当“教授”、“司铎”(文教官员)的,当然其中最出名的要算张事轩,这位明嘉靖丙午科广东乡试的亚元,被誉为楚中第一教官,常与当时的海瑞、王弘诲诗词酬唱,为海南名贤之一。
  “阶前唐棣争荣茂,拐下兰芝竞秀香”。这不仅是张岳崧手书在其故居庭院花圃中的一副对联,也是他常引为自勉的词句。让兄弟和子孙发愤图强,有所作为,张岳崧作为过来人,当然要加以指点。
  因而,在弟弟准备应试时,张岳崧仍在百忙之中去信指导。他在《张岳崧致其弟家书》写道,“此缄已封后,将付邮矣,转思至粤时正值吾弟场期,未免因此忧郁,以为运气至此,垂成而败。人于邑,此固有之,然天下事只求尽其在我,成败之机听之而已。此次吾粤之正考官,邱公号莲舫,辛未编修。魏公笛声,己巳中书,魏公学问渊雅,人亦古道,同年所推服。邱公闻亦有品学,虽识面而未甚熟悉,故未详也。文章嗜好固难预擬,然大率场屋文字,务求脉理清醒,有笔有书,斯为正彀,而近今风气不征僻典,又不喜空滑,平正通达之中有精警制胜之处,无不售矣。相好谈及皆致意以此告之。十一弟未必能来,志向甚惰,亦无可如何矣。此缄若迟寄,恐传闻之语弟更多惊疑,故复书数行,望弟安心应试,勿以余功名为戚戚,倘家运未遂,终厄或弟继起,使余一快慰。佇候捷音,余不赘。”
  寥寥三百余字的信件,张岳崧为弟弟详细分析了此次考试的背景、策略,更是循循善诱,希冀弟弟轻松应战。
  官员乡贤
  力促海南科考发展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张岳崧在严格要求族人的同时,也乐善好施,捐资助学力促海南文教事业的发展,让更多的琼籍学子金榜题名。而这在海南的名贤中,早已成为风尚。
  张岳崧曾在《训士录》写道,“欲国有纯臣治有循吏,必先里有良士。”因而,早在1823年任陕甘学政,张岳崧就带头捐出自己的养廉银,用以修复和扩充汉中之涅巾、巩昌之南安、绥德之雕山等书院,以及做为乡试基金。后来还曾在海南的琼台书院、雁峰书院以及广州的越秀书院、肇庆的端溪书院讲课。同时,他还十分注意扶携家乡的读书人,带头捐钱购置宾兴田,捐资设立崇贤兴馆,以资助贫穷的读书人做为赴乡试的旅费。
  张岳崧这些因科举改变命运的海南贤达,深知文教的重要意义,《琼州府志》记载了许多海南乡贤对于琼崖教育的支持。
  在丘濬“在府城设立藏书石屋,‘所以期待吾乡之后贤君子者甚远且大’”;许子伟“置义学于儋耳,开敦仁书院于郡中”;王天拯“以明经肄业辟雍,归家筑书馆,嘉惠后学”的同时,在琼任职的州官、县官也对琼崖的文教贡献不小。
  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陕西人焦映汉分巡雷琼道后,不仅着手纂修《琼州府志》,还捐出俸银600余两创建了琼台书院。目前在海南能够统计到的24所明代书院中,至少有一半是由在琼任职的州官或县官创建的;清代新建和修复的45所书院(15所私立)中,许多也是这些州官和县官建设的。
  在捐资修建学府的同时,这些官员还积极深入一线为学子们讲学。《琼州府志》多处都记载了他们的故事。如福建龙岩人蔡梦说“以宪副备兵督学,阅诸生会课,谆谆提诲”;吉水人张俊“嘉靖间守琼时,尝刊《四礼节要》,以易琼俗”;庐陵人贺沚“万历甲申知文昌,开玉阳学院,亲与诸生讲学课艺”……

海南人才服务网(微信号:WeiLai-YQF)

助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
海南亿企发商务有限公司
代办人才落户,代办工商执照,代理记账,商标专利

•海口公司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五指山南路国瑞城写字楼南座1202室

电话:0898-88332593

邮箱:52235227@qq.com

 

•三亚公司

地址:海棠区陶然湾1栋

电话:0898-88810199

邮箱:52235227@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nhlw.cn/lsrw/whjq/0c9e2f24920e9606988d9e4f39a8d3ee.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备案号:

琼ICP备19000951号-14 | 琼ICP备19000951号-20

Powered By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海南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