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文 > 文化节庆

琼剧之“变”

省政府网编辑部程守满 文化节庆 2012-10-08 09:10:00 0

1960年,林道修(右)主演的现代琼剧《芦荡人生》。

一九六四年,苏庆雄、红梅夫妇主演的现代琼剧《南海长城》。

 

琼剧前辈吴发凤民国二十年前后编写出版的琼剧剧本《十娘辞别》和《妚四姑看信》。 

1957年,陈华和王英蓉演出传统琼剧《张文秀》。 

1978年演出的移植琼剧《十五贯》剧照。

现代琼剧《下南洋》第三场剧照。  海南日报记者  陈德雄摄

新编琼剧《百年苍翠》剧照。  海南日报记者  陈德雄摄

  海南琼剧界最近比较热闹。在9月19日至29日“首届海南省艺术节”上,不但有《奏考回琼》、《钟崖州》和《金不换》等多部原创和新编的琼剧参与角逐“首届海南省文华奖”,在“首届海南省群星奖”的角逐舞台上,也能看到琼剧的身影。当然,这些剧目的动人情节和精彩演出,也着实让椰城的戏迷过足了戏瘾。

  有着大约300年历史的琼剧,一直是海南岛民众情有独钟的文艺产品,已经渗入到海南老百姓的现实生活,满足着他们的审美需求。而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行和观众品味的变化,琼剧从内容到形式,也在不断地演变。

  与其他地方戏一样,清代琼剧俗称“土戏”,民国年间人称“海南戏”,国外琼侨称之为“琼音”或“琼州戏”,随意性强,很不规范。大多数的地方剧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有自己的名称。

  不过,琼剧得名较早,根据目前所能查找到的史料,“琼剧”二字最早见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海南岛旅行记》中的一章———《琼剧之一瞥》。该书作者田曙岚为湖南籍中学地理教员,从1932年12月1日开始用了半年时间,行程3000余里,考察海南岛。因此,“琼剧”之称,至少也有80年了。

  琼剧具体形成于哪一年,谁也说不清楚。正如琼剧历史和理论专家周庆辉所说,不像一个孩子十月怀胎之后便呱呱落地那般有定时,一个剧种的诞生需要一个漫长的、逐渐演变的历史过程,加上史料的匮乏,琼剧形成的年代就更难考证了。即使如此,依据海南方志中“康乾年间,土戏极盛”的只言片语,专家们还是可以推断出琼剧形成的时间当在明末清初,距今约300年前,而康熙、乾隆年间则已走向成熟,出现“极盛”的局面。

  那么,琼剧成形、成熟之后,又经历了那些变革与改良呢?周庆辉告诉海南日报记者:“有据可查、大张旗鼓的琼剧改良运动,先后有三次:一是清末粤剧艺人入琼授艺,二是民国五四运动之后的急剧变革,三是海南解放后的戏曲改革。”

  清末:反清运动带给琼剧的变革

  清咸丰年间(1851—1861),粤剧艺人李文茂率领他的“红船”粤剧班子弟,响应太平天国起义。起事失败后,清政府取缔粤剧组织,捕杀粤剧艺人,不少粤伶辗转来琼,散落在全岛各县各乡,有的在军戏班里客串演出,有的设馆授徒,有的与海南艺人攀亲结义,称兄道弟。

  据1986年海南戏曲志编写组纂修的《琼剧志》介绍,在这些流亡来琼的粤剧艺人中,较有影响的是“十五仔”。

  “十五仔”,人们并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由于他多才多艺,戏路宽广,既擅长武生,又能反串旦角,既精通打击乐,又能吹奏短管等乐器,本土艺人称其能坐十五把交椅,因此送给他一个绰号———“十五仔”。

  “十五仔”逃亡来琼后,潜居海口关厂坊,在海口、府城设馆教戏,传授“江湖十八本”,培养了一批唱演“梆簧声腔”的弟子。此后,随着粤剧逃散艺人不断入琼,“梆簧声腔”的影响越来越大,促进了地方土戏和军戏的变化和发展。

  地方土戏旁征博采,吸收“梆簧声腔”的唱腔,大字牌子、小曲、锣鼓谱,逐渐由原来带帮腔的“曲牌联套体”衍变为以“板式变化体”为主的声腔。至此,地方土戏趋于暂时的稳定,逐步走向成熟。

  此外,原先只有“科白”的军戏,自“梆簧声腔”传入后,由于语言同源(当时的粤剧用官语演唱),广为吸收,逐渐由“科白戏”变为“唱曲戏”;同时开始重视脸谱,以不同的色彩和构图,表现不同的人物。

  周庆辉称,琼剧受粤剧的影响不仅是在清末,还持续到了今天,如锣鼓谱、曲牌和诸多表演元素,至今尚有粤剧的影子。

  首届海南省艺术节举办期间,来自广东的一位粤剧评委就惊奇地表示,琼剧的某些细节太像粤剧了,譬如锣鼓敲打的节奏以及一些唱腔的腔调等等。

  民国:演变为启蒙运动的工具

  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1911—1919),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烈火也蔓延到了海南岛,琼剧发生了急剧的变革。据郑放的《海南革命斗争大事记要》介绍,五四期间,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文昌籍学生郭钦光参加大游行后身亡的消息传到海南,府城、海口的学生和各县学生代表,成立“琼崖十三属学生联合会”。学联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提倡爱国主义;宣传破除封建迷信,提倡新科学;宣传打倒私塾,兴办学校,提倡新文化。

  1919年6月,学联组织的剧团,由杨善集等人率领,赴岛内各县、市演出《大义灭亲》、《破除旧礼教》、《爱国女秋瑾》、《灭种婚姻》、《蔡锷出京》等。这些节目,内容触及时弊,唱词通俗易懂,颇受群众欢迎。

民国十年(1921年),徐成章、王器民等在海口市创办、出版《琼崖旬报》,传播新思想,同时还聘请琼剧演员吴发凤、郑长和等,在海口南门组织“土戏改良社”和“琼崖伶人工会”。“土戏改良社”专门研究琼崖剧本,或著作,或改良,并改编旧戏,编纂新本,以实行社会改造。该社编辑的土戏剧本有《大义灭亲》、《爱国学生郭钦光》、《蔡锷出京》、《灭种婚姻》、《破除旧礼教》、《爱国女秋瑾》、《救国运动》、《林格兰就义》等十几种。

  《琼剧志》记载:在革命浪潮的影响下,文昌、琼东、琼山以张明凯、陈烈三等人为首,组织了“明新”、“琼南”、“华南”、“琼文”等几个上演时装戏的剧团。因演出时身着时装戏服,群众称之为“文明剧团”,所演之戏,被称为“文明戏”。此外,琼剧著名花旦张禄金、陈成桂,著名小生陈俊彩、郑长和、李积锦,也编演以反封建、反侵略,颂扬爱国主义为内容的《正气歌》、《桃花扇》、《木兰从军》、《马伏波开琼》、《七义殉难》等剧目,在岛内各地演出。

  周庆辉说,戏剧内容更新,势必促进艺术形式变革,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首先,文明戏穿着时装服,不拘泥于古装戏的表演程式,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但文明戏演员大多来自学生、教师,未经科班训练,表演上多是生活照搬,流于自然主义;其次,唱腔方面,创造了“二字板”、“三字板”、“三五七板”,并改造“乞食腔”,发展成为“高腔”,这些新板腔在原来唱腔基础上改造而成,为群众喜闻乐见,流传至今;其三,吸收外来乐器,突破了原有的乐队建制,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但使用时不注意主从关系,甚至喧宾夺主,不讲究编配,有芜杂之嫌;其四,舞台美术方面,打破了“百戏一景”的旧规,开始出现了根据内容需要置景的戏曲舞台美术结构。

  然而,1927年国民党背叛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土戏改良社”在白色恐怖的影响下,也随之解散,海南戏曲舞台开始萧条冷落,土戏走向衰落。

  1939年,日本侵占海南岛后,社会秩序动荡不安,琼剧空前中落,多数戏班息鼓停业,岛内仅存三个中小班、团,活动于海口、定安、琼东等地,但因景况不佳,也是时演时散,朝不保夕。加上戏霸、班主剥削艺人日甚,政府的娱乐税金与日加重,土豪劣绅敲诈勒索,艺人度日艰难,许多伶工由于生活所迫,出走东南亚国家谋求生计,琼剧一度几乎陷入艺绝人亡的景地。

  解放后:“暖春”过后亦多变

  1950年5月1日,海南岛解放。琼剧界通过斗争班主、戏霸,废除班主制等一系列措施,离散的艺人重新归队,萧条已久的戏曲舞台,又是急鼓繁弦。琼剧这个濒临灭亡的剧种,恢复了新的生命。

  1953年5月,“广东省广州市戏曲改革委员会海南分会”成立,开展“改人、改戏、改制”的三改工作,并以海口市“集新”、“新群星”两个私营琼剧团为改革重点,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文化、政治学习制度,加强剧目管理和艺术辅导,提高艺人的业务水平。

  次年1月,海南首先将海口市集新琼剧团,由民营性质改制为“民营公助”琼剧团。1955年,国务院颁发“职业剧团登记条例”,全区开展职业剧团挂钩登记工作,至1956年上半年结束,发给营业执照。挂钩登记整顿后,全岛剧团共22个,其中琼剧团16个,粤剧团一个,木偶剧团5个,人数约1000人。琼剧团中,“集新剧团”为海南重点团,“新群星剧团”为海口市重点团,其余14个剧团(艺新、人和、导星、联合、联强、联光、群众、民声、联艺、新联星、群艺、琼星、南强、华丽),归口各县管理和领导。

  1956年8月7日,“广东琼剧团”成立,该团为集新剧团原班人马,共72人;12月6日,新群星剧团改为国营海口市琼剧团,全团67人。

  1959年1月,广东省政府宣布由广东琼剧团、海口市琼剧团、文昌县联合剧团整编、合并成立全民所有制的“广东琼剧院”,下设3个演出团。2月,全区剧团进行整编,相继改制为县属琼剧团。

  三改工作除了提高艺人地位,在体制上国有化所有剧团之外,对琼剧艺术遗产的发掘、整理和继承革新,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周庆辉介绍,从1952年至1965年,海南琼剧界先后发掘传统戏(包括古装戏和时装戏)剧目1000多个,收集、记录琼剧脚本(少数为提纲)300多个,绘画了100多幅传统戏人物脸谱,整理、改编《红叶题诗》、《张文秀》和《狗衔金钗》等传统戏70多出;创作了《红色娘子军》、《石井村》、《金菊花》等一批反映现代生活的剧目;新编历史戏《海瑞回朝》、《郑成功》等10多个;移植兄弟剧种优秀剧目《刘胡兰》、《江姐》、《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200多出。同时,印发了一批剧本,杜绝了演出“提纲戏”的陋习。

  表演艺术方面,除了发掘、整理老艺人的表演程式和特技外,还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做法,与兄弟剧种交流,取长补短,提高了琼剧的表演艺术;音乐唱腔方面,收集、记录了唱腔、大小曲牌、锣鼓谱400多首,按其使用整理、分类、编印成《琼剧过场音乐》、《琼剧唢呐曲牌》、《琼剧锣鼓谱》和《琼剧唱腔介绍》,整理、创作了“古腔”、“争辩腔”和“江浪腔”等板腔。

  历史进入“文革”期间。从1968年到1976年止,海南行政区琼剧团、各县琼剧团及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先后移植、演出《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平原作战》、《红色娘子军》、《杜鹃山》和《奇袭白虎团》8部革命样板戏。

  有人认为,移植现代革命京剧,“四人帮”规定一字不改,一招一式不变,剧种艺术特色,几乎没有,琼剧空前萧条冷落,濒临绝境。周庆辉则认为,应该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移植京剧样板戏的10年,虽说是没有琼剧的10年,但样板戏板式的安排符合人的心理历程,善于通过唱腔来表现人物形象,而且大段唱词的处理有变化、多样化,更加看重音乐形象的体现,这些因素对琼剧艺人、编导的成长和创新不无益处,影响至今。

  新世纪:《百年苍翠》《下南洋》喷薄而出

  “文革”结束后,琼剧再次唱响,30多年来,潜移默化之间,这一剧种的变化不可谓不大,不但内容更加丰富和开放,冲破一些历史上的禁忌,如何演悲剧和台上“死人”等,形式上也推陈出新,不拘一格,就舞美而言,布景越来越精致和逼真,甚至能制造出真实的“流水”景观,因此,个别剧目光装台就用去两天时间。

  不过,周庆辉也不无担忧地指出改革开放后,琼剧所面临的窘境,如移植剧目多,而创作剧目少的现象;再就是请来名家编排新戏,固然对发展琼剧有好处,但对保留琼剧传统程式(含表演、音乐、舞美、句法、字数、音节、韵脚、行腔、走调等)的保护,注意得还不够,很容易丧失琼剧这一地方剧种的个性;此外,个别新编琼剧的一些唱词属于新民歌自由体,是歌词而不是戏文,好听是好听了,却显得不伦不类。

  在新编琼剧中,在岛内外,甚至是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有两部———《百年苍翠》和《下南洋》。

  2005年8月,新编近代琼剧《百年苍翠》由海口市琼剧团初演,讲述了1905年爱国华侨海玉石经过千辛万苦,终于从国外带回了橡胶树种,并播种在海南这片神奇的热土上。该剧把当时海南人民的日常生活、社会现实和政治矛盾等有机地联结成一个整体,通过种植橡胶树,实现实业报国愿望,积极投身社会变革,实现政治救国两条路线的冲突,艺术地再现了海外华人和海南人民为实现中国之崛起而做出的艰苦努力。全剧故事跌宕起伏,剧情感人,唱腔优美,多次演出均获好评。

  2006年11月,《百年苍翠》参加由文化部主办,在武汉举行的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南北片)展演;年底,海口市琼剧团陈素珍凭借在《百年苍翠》中的出色表演,获得了代表我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成就的奖项———“梅花奖”,成为海南有史以来第一位“梅花奖”得主。

  今年国庆期间,精编版的《百年苍翠》还到北京参加2012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据悉,这个版本的《百年苍翠》经过再次精雕细琢,从剧情、台词、服饰到舞美等方面,都做了大幅度的调整和压缩。

  2009年春节期间上演的琼剧《下南洋》,是一台展示海南地方历史文化,彰显本土民俗风貌的新戏。该剧以海南文氏家族三代人的命运遭际为线索,表现离乡者“下南洋”和留守者“望南洋”的双向历史,时间横跨清末、民国和共和国,情节悲壮、感人。

  戏剧评论专家认为,《下南洋》的一大亮点是:以往主要是在广场演出的琼剧,凭借强大的阵容、全新的样式走进了剧场,本土观众被不同于从前的风格样式、故事张力、灯光舞美所感染和震撼。更有人断言,《下南洋》是扎根本土,面向剧种升级换代的创新之作,是当代戏剧现代性的有益探索,为琼剧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是琼剧从广场艺术走向剧场艺术的一次华丽转身。此般评语,不可谓不高。

  《下南洋》曾获得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二等奖”、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最高奖“优秀剧目奖”,并于2009年进京参加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优秀剧目献礼演出。(文\ 海南日报记者 陈 耿)


海南人才服务网(微信号:WeiLai-YQF)

助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
海南亿企发商务有限公司
代办人才落户,代办工商执照,代理记账,商标专利

•海口公司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五指山南路国瑞城写字楼南座1202室

电话:0898-88332593

邮箱:52235227@qq.com

 

•三亚公司

地址:海棠区陶然湾1栋

电话:0898-88810199

邮箱:52235227@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nhlw.cn/lsrw/whjq/c1f1a8808f08a0c9f6ee1e2364a6508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备案号:

琼ICP备19000951号-14 | 琼ICP备19000951号-20

Powered By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海南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