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文 > 历史沿革

1988:热浪滚滚的文化潮

省政府网编辑部程守满 历史沿革 2013-04-22 11:04:00 0

 

一九八八年,海南出版社推出一大批畅销书。

《海南纪实》封面吸引当年众多读者

《海南纪实》创刊号版权页和告别版说明。

《海南纪实》创刊号版权页和告别版说明。

  在“十万人才过海峡”中,有一拨文化人的身影格外叫人瞩目。他们构成了海南文化新闻出版领域里的重要一支力量,并在后来的25年中显示出他们的影响和作用。以韩少功为首的湘军,组成后来名震一时的《海南纪实》编辑部,他们中的骨干成为后来海南省作家协会和改版后《天涯》杂志的主要成员;从各个方向加入海南出版社阵营的出版人、闯海者,也让这家地方出版社创造了日后的“海南出版业现象”;而应海南建省而生的《海南开发报》,则聚集了中国文学界的人才,形成了改革之初的中国文人办报的奇异景象。一批报纸、杂志、出版社的相继创办,人才潮的涌入,让建省后的海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景观,也对今后的海南发生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2013年4月18日,《马桥词典》出版后10多年,韩少功携长篇新作《日夜书》在海口与读者见面。此时正值第2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海口开幕之际。韩少功面对他的读者时说,《日夜书》有一半场景描述的来源于海南,只是读者可能发现不了。同样,如果不是被提醒,读者也许不会知道,韩少功居琼竟然已过25年光阴。

  “湘军”南下 创办《海南纪实》

  1988年初,在中国文坛声望日隆的作家韩少功举家来到海南,成为闯海人中一个富有号召力的名人。

  1987年7月,韩少功听到了一个消息,海南岛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特区省,将成为改革的试验田。于是,36岁的韩少功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去海南,向往一个“精神意义的岛”。这一年的大年初三,韩少功带着妻儿,放弃了在湖南的大好前程,口袋里揣上了辞职报告书和必备的生活用品,日夜兼程来到了海南。与此同时,韩少功给海南带来了一批“湘军”,也就是湖南作家群,张新奇、蒋子丹、林刚、徐乃建、叶之臻、王吉鸣、陈润江、罗凌翩、杨康敏和赵一凡等,一共20多名,组成了后来扬名中国的《海南纪实》编辑部。韩少功后来感慨说,尽管那时候的海南街市简陋,缺水缺电,但是它仍然在水天深处引诱着他。

  韩少功此去海南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在海南建立一个小小的“乌托邦”。他相信,成为中国最大经济特区的海南可以实现他萦绕已久的“公社梦”。

  到了海南,韩少功参考了联合国人权宣言等古今文献,起草了一份《海南纪实杂志社公约》,它既有乌托帮的理想色彩,又有资本主义的管理规则,还带有行帮习气。比如约定杂志创获的一切财富,除上交国家税收和管理费之外,由全体成员共同管理和支配,当然与利益相对等的义务也够分量,约定如因经营上的需要,杂志社暂削减劳动报酬,或者以借款的方式,征集已分配到个人的财富,任何人不得拒绝。

  在韩少功的感染下,20多名刚刚上岛的“湘军”各使招数,准备把《海南纪实》办成一个图文并茂,具有强大视觉冲击力的刊物。

  孔见在《韩少功评传》里提到,海南纪实杂志“在刊号还没批下来,就已经被闹得沸沸扬扬,并有书商闻风而来要包销刊物,因此大家基本上不用担心发行的问题。”

  1988年10月,《海南纪实》第一期出版了,而且创下了发行六十万的记录。它以鲜活的版式风格和超前选题以及几乎属于那个时代的“机密”图片材料,吸引了岛内外的文化消费者,发行量直线飚升,很快就突破百万册,成为中国文化出版业的一大奇观。这一奇迹也让外界领略到,海南不仅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在文化领域也是不容置疑的特区。那些还在观望的未来闯海者,怀里揣着的《海南纪实》,多少给他们增加了南下的信心。

  至今,作家蒋子丹依然记得,编辑部成员带着空前的热情,奔走于北京、长沙、广州、海口等城市之间,使得“海南纪实”成了“中国纪实”。然而“乌托邦”毕竟不是现实,创办不到一年,《海南纪实》最终夭折。让读者没有失望的是,《海南纪实》之后的韩少功1996年改版《天涯》,继续走在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前锋,“北有《读书》,南有《天涯》”成为中国读书界的口碑。

  人人都可以是个出版社

  1987年12月,早于韩少功一步到达海南的苏斌,目光瞄准的是海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组建成海南出版社)。闯海前,苏斌是湖南人民出版社编辑室主任、《生活》杂志主编。“那年,我和李升召一起到的海南。内地出版社老观念老体制铁板一块,让人没有施展空间,而即将成立的海南省,在体制和观念上的完全创新,对我极具吸引力。”25年后,已经是海南出版社副总编辑的苏斌显得淡定从容。

  苏斌说,1987年8月,海南要建省的消息传出,9月他就给海南建省筹备组负责人许世杰写信,信被转给了时任海南人民出版社社长的洪寿祥。洪寿祥热情回应,于是,苏斌决定放弃在内地已经很让人称羡的职务和地位,12月奔赴海南,很快办好调入手续。

  苏斌很快进入角色。他不改初衷,主动出击,结交海内外学者学人,致力于人文社科书籍的出版和传播。1988年,苏斌到出版社不久,便通过湘潭大学研究生同学Stephan(美国人)认识了居住香港的南怀瑾先生。1989年,南怀瑾的系列著作首次在国内出版,此后国内多家出版社争相出版南怀瑾著作,形成1990年代的“南怀瑾热”。1997年,已经由海南人民出版社转型6年的海南出版社,迎来了辉煌时期,在国内率先从海外引进了一批经典图书,涵盖经济、科技、历史、人文等领域,开启中国出版社大规模引进版权书的年代。这一年,被中国出版界誉为“海南年”,很多图书成为读者心目中的经典,《数字化生存》、《安妮日记》、《光荣与梦想》、《金融炼金术》和《证券分析》入选“6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其中轰动全国的科普论著《数字化生存》,是国内最早介绍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的著作,直接推动了中国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进程,出版后反响强烈,多次再版。

  “可以说,这是1988年海南建省带来的直接成果。没有当年的体制创新,没有出版人才的引进,没有当时的出版环境,就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出版奇迹。”洪声说。

  1988年的闯海人洪声是海南出版社的一份子。此前他在湖南某杂志担任编辑。听说海南遍地是黄金,2月份他怀揣500元就过来了。但很快钱花光了。他找到海南人民出版社,并幸运地被接收了。可新体制完全超出洪声的想象:出版社让编辑们到市场去自己找饭吃,这实际上是承包制,效益好坏完全与个人能力有关。洪声与一批刚到出版社的闯海人一下子感觉没有着落了,这与过去吃大锅饭完全不一样。洪声说,编辑、印刷和发行不再由领导说了算,而是掌握在编辑手里。编辑直接对市场负责,避免老体制编辑、印刷和发行的脱节,编辑又有相应独立的经济自主权,直接面对市场,自主权和自由度大多了,只要你有足够的能力和眼光,一个编辑本身就可以是一个小出版社。

  到海南闯海的洪声又回到大本营湖南寻找市场。记得给他带来巨大惊喜的是《犹太人赚钱绝招》,第一版就达10万册,赚了4万元,除了上缴出版社,剩下的就是个人的。这在当时低工资的年代,洪声这一把赚得可是叫人振奋。“当时洪寿祥好高兴啊,他跟大伙鼓劲说,你们看,洪声出去就赚钱了。后来我们知道,这是海南特区的‘特’字所在。它在体制放开上走在全国的前列,让我们感到原来人生还有这样的活法。后来的出版界也在走这样的路子,但是,1988年的海南,已经迈开了勇敢的第一步了。”洪声满怀感慨地说。

  1988,海南文化、新闻、出版体制在全国的率先放开,给海南的文化、出版、文化事业带来了全新的景象。原先只有一家出版社的海南,建省后相继出现多家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南方出版社、三环出版社等。在这些出版社里,总少不了闯海人的身影。25年过去了,闯海人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和创业理想,依然值得我们探寻和追忆。(文\海南日报记者 蔡葩)


海南人才服务网(微信号:WeiLai-YQF)

助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
海南亿企发商务有限公司
代办人才落户,代办工商执照,代理记账,商标专利

•海口公司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五指山南路国瑞城写字楼南座1202室

电话:0898-88332593

邮箱:52235227@qq.com

 

•三亚公司

地址:海棠区陶然湾1栋

电话:0898-88810199

邮箱:52235227@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nhlw.cn/lsrw/lsyg/e4a0020386b7466e76526541f2db426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备案号:

琼ICP备19000951号-14 | 琼ICP备19000951号-20

Powered By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海南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