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文 > 文化节庆

谢文经:一生都为海南吟

梁舒婷 文化节庆 2013-09-16 11:09:00 0

[!--pagetitle--]

  1972年,谢文经(三排左一)、陈翘(中)等给来琼的国家领导人叶剑英(前排左)表演节目后的合影。 本报图片由谢玉虹提供

[!--pagetitle--] 

  1950年代谢文经演出剧照。

[!--pagetitle--] 

2008年《木棉花开》封镜时,谢文经(左)与孙贻汉合影。

  2012年8月27日,被誉为海南本土音乐泰斗的谢文经先生在广州病逝,享年81岁。先生与世长辞,海南音乐界大为震动。亲友、同行、歌迷纷纷致以沉痛哀悼。

  逝者已矣,生者长忆。今年8月,先生逝世一周年。到了这个日子,总有人唱响心中难忘的旋律,追忆并怀念这位终生为海南歌唱的杰出音乐家。

  风度翩翩,笑声爽朗,口中三句不离海南民歌……这就是众人记忆中的谢文经。

  这位从临高加来小街里走出的音乐人,毕生致力于海南本土音乐的收集、整理和创作。他创作的《久久不见久久见》、《舂米谣》、《黎家姑娘》等经典歌曲婉转、深情,至今仍萦绕在琼州大地上。

  日前,记者拜访谢文经先生生前好友、合作伙伴孙贻汉先生。回忆起与谢老的交情,孙贻汉满怀缅怀之情。

  下乡采风 吃鱼茶唱黎歌

  孙贻汉供职于海南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喜欢作词,写诗,有专著出版。他回忆,2006年,为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二十周年,有关部门准备筹拍一部影响全国、走向世界的黎族音乐风光片《木棉花开》,特邀谢文经先生为剧中的歌词谱曲。谢老看过剧本,认为歌词不尽如人意,便邀他为该剧重写歌词。那是他们第一次合作。

  “拍片公司说,要将其中的歌曲用普通话和黎族方言演唱,制成碟片向全球发行。我们十分激动,先生更是兴奋。”孙贻汉说,谢老想借此机会,把几十年积累的黎歌素材全找出来,搞好这次创作,为海南人民贡献余热。

  积累的素材不少,可全新的元素不多,怎么写好歌?唯有深入偏远黎村,不断获取新的创作素材。孙贻汉说,其时,谢老已是76岁高龄,身体大不如从前,但还是坚持爬山涉水,到偏远山区的黎村采风。

  “谢老每到一处,必能很快跟当地群众打成一片,饭桌上,有啥吃啥,边吃边谈,谈到兴起便起身载歌载舞。”孙贻汉回忆,白沙当地有道黎家美食叫“鱼茶”,是由多种鱼类制作而成的瓮装酸味配菜,由于酸味浓郁,初尝“鱼茶”,他一口也吃不下,可谢老却吃得津津有味。

  采风期间,谢文经常提起他在广东民族歌舞团当独唱演员的日子。

  当年条件简陋,歌队到黎村演出,夜晚入眠时,男女演员之间仅隔一块布帘,身下一张帆布,几乎是以天为被地为床。

  每到一个村子,他们放下行李就迫不及待地去找村民学歌。有时村民害羞,谢文经就先唱,就这样,你一首我一首,谢文经学成了黎族民歌的“活字典”。后来每到一个黎族方言区,他都能用当地方言将其民歌娓娓演绎。

  “谢老是汉族人,祖籍临高。可不知道的人常误以为他是地地道道的黎族人。他一辈子创作的很多歌曲也取材于黎族地区的素材,黎族人民也视他为自己的作曲家,与他感情很深。”孙贻汉说,“他对黎族地区的了解不亚于土生土长的黎族人。”

  树有根歌有源:

  足迹遍布黎村苗寨

  1953年,谢文经成为广东民族歌舞团的独唱演员后,唱而优则创,提起生花妙笔开始抒写激荡在心的海南旋律。

  那时的他也许未曾料到,自己会穷尽一生为这片热土激情放歌。然而,他的嗓音,他的才情为海南留下的不仅仅是那近千首优秀的音乐作品,更是“为海南人民歌唱终生”的赤子之心和不朽情怀。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末,谢文经和李超然、韩应畴等音乐人常常深入黎族苗寨收集海南民间歌曲,在那个没有录音机、录像机的年代,他们靠着民间歌手口传心授,一字一句跟学跟唱,把民歌全都“吃”进了心里。

  谢老的女儿谢玉虹说,父亲每每采风归来,总因捕捉到音乐灵感而兴奋不已,常常彻夜不眠,忘我创作,有时甚至半夜起来,写到天亮。

  为《木棉花开》写歌期间,谢老的“吃”歌能力也给孙贻汉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白沙某黎村,一位黎族妇女唱了一首“骂人歌”,谢老偶然听见,如获至宝,几天后,他笔下出来的竟是“取其精华”发展而成的一首欢快、热烈的情歌。

  “盼哥盼深深,就像木棉盼新春。木棉盼得新春到,阿妹盼得哥回村……”孙贻汉小声吟唱起来,“要是不说,谁能想到那些深情、痴情的歌曲竟出自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之手?”

  2001年,为举办少数民族歌手培训班,谢文经与时任海南省文体厅副厅长的

  好友邢植朝同去邀请黎族歌后王妚大为学员授课。

  一进村子,早在村口等待的王妚大就迎了上来,谢老也上前紧紧握住她的手,连声叫“大姐”。虽然王妚大与谢文经年龄相差无几,谢老却十分恭敬。“歌曲传情,他们俩当即对起歌来,眼角眉梢尽是情,我们看了很是感动。”邢植朝唏嘘不已。

  现居广州的邢植朝。9月1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仍十分感慨:谢老生前从不为自己要求什么,每次见面只拜托他重视少数民族年轻歌手培养,同时向政府为年长的少数民族歌手申请生活补贴,“他总说,所有的民间歌手都是他的老师,因为他的创作灵感全都来自他们。”

  最后一次返琼:未竟的心愿

  “为海南人民歌唱”是先生赠送给孙贻汉的《海风椰韵———谢文经歌曲精选》扉页上的亲笔题字。把根深深地扎在海南本土音乐的沃土中,将海南文化推向世界,是谢文经的人生目标,也是他终生奋斗的强大动力。

  2008年,《木棉花开》拍摄完成,但由于种种原因,该剧只在海南播出,欲将黎族音乐推向世界的初衷未能实现,谢老有些失望。

  尽管如此,他仍然笔耕不辍,接连邀请孙贻汉共同创作了《我们的家园三更罗》、《三更罗,我美丽的家乡》、《三月三,亲达达》等歌曲。其中,《三月三,亲达达》是他们最后一次成功的合作。

  2009年9月5日晚,在海口人民公园的水泥凳上,谢老为孙贻汉试唱了曲谱,请他用手机录下再斟酌填词。

  “谢老在作曲时把黎族、苗族人民熟悉的旋律巧妙揉合在一起,水乳交融,天衣无缝。”孙贻汉告诉记者,在以后的几天里,他反复聆听谢老的试唱录音,听着听着,渐入佳境,歌词一句句跳出脑海,填进了曲谱中。

  这首歌成为了2010年海南省庆祝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大型广场文艺晚会的主题歌,博得阵阵喝彩。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充满激情、意气风发的老人当时已经患上了脑部胶质瘤,正饱受疾病困扰。

  自知时日无多,谢老却不放弃任何一次为海南创作的机会。无论是全省重大活动的歌曲创作,还是普通小镇的写歌邀请,或是自己捕捉灵感直抒情怀,他都一如既往,全力以赴。

  1983年,谢老所在的广东民族歌舞团(后改为南方歌舞团)从海南迁往广州,从此谢老人在广州,心在海南。

  据谢玉虹回忆,去年4月,是父亲最后一次返琼,应琼州大学之邀为学生授课。那场讲座持续了两个半小时,气氛热烈活跃。父亲忘情地讲解,兴起之时歌唱舞蹈,无人能知他已命若琴弦。

  回到广州,积劳成疾的谢文经终于无力抵抗病魔。他再也没能重返海南,亲近这片给了他生命、激情和无限灵感的热土,留下了长久的不舍和遗憾。

  孙贻汉也记得谢老的最后一次返琼。即日,老人坐着公交车来到他家附近,并带来一首书写海南风情的歌词,谦逊地说,“请你帮忙改改”。

  临别前,先生留下两盒茶,说是前不久下乡采风时带回的当地特产,给孙贻汉伏案写作时品尝提神。

  可惜,谢老没有等到这首歌词修改完成。那次会面,成了他与孙贻汉的最后一次相聚。(文\见习记者 陈蔚林)


海南人才服务网(微信号:WeiLai-YQF)

助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
海南亿企发商务有限公司
代办人才落户,代办工商执照,代理记账,商标专利

•海口公司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五指山南路国瑞城写字楼南座1202室

电话:0898-88332593

邮箱:52235227@qq.com

 

•三亚公司

地址:海棠区陶然湾1栋

电话:0898-88810199

邮箱:52235227@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nhlw.cn/lsrw/whjq/da56a3a5416ae295e84ea88b7f41ca5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备案号:

琼ICP备19000951号-14 | 琼ICP备19000951号-20

Powered By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海南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