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文 > 文化节庆

民国海南的大众传媒

胡玉迎 文化节庆 2012-04-23 17:04:00 0

  公开出版了若干期,就停刊或被勒令封闭; 随着不同的主办方控制,一家报纸数次更名、变动出版周期;几个志趣相投的人聚在一起,筹钱出版纯文艺类刊物…… 透过沧桑的历史隧道,人们会发现,民国时期海南的大众新闻媒体,就如一部历史留声机、一盘录影带,记录下属于那个时代的诸多场景瞬间、人物悲喜。

  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张兴吉所着的《民国时期的海南》一书中,专门论述了民国时期的海南大众新闻媒体的发展状况。张兴吉认为,海南本土文化的兴起,和海南新闻事业的兴起密不可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民国时期的海南,大众新闻媒体的发展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报纸刊物更迭频繁

  对于办刊办报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政局形势和资金支持。在民国时期的海南也不例外,这也就造成了当时的报纸杂志出版变动更迭频繁。张兴吉的书中说到,海南最早的报纸出现在辛亥革命的高潮中,《琼岛日报》由林文英在1913年创办,但年底就被封闭。此后机器转给他人,1919年吴天德创办《琼崖日报》,仅出三期就停版。1921年,徐成章等人筹建《琼崖旬报》,并租借海口南门第29号为社址。《琼崖旬报》从第一期每期印1000份,多为免费阅读,到1922年扩大到2000份,不至于亏损。

  张兴吉珍藏的一本1941年出版的《琼崖散忆》,为海南籍人士陈铭章(笔名“天尔”)所着。书中有一篇《我与海国社》的回忆性文章,记载了“天尔”在1929年至1931年期间,在海口与友人一起筹钱出版《海国半月刊》六期,以及此后《海国半月刊》停刊后陆续出版《海国旬刊》四期、《海国月刊》一期的辗转经历。

  资金是对海国系列刊出版影响最大的因素。《海国半月刊》创刊号出版后,因为人手太少,资力又薄,所以负责稿件和印费的人,都有许多说不出的痛苦。当时,《海国半月刊》每期印费十四元至十六元,每月二期,共需要二十八元至三十二元。尽管当时名义上《海国半月刊》有社员7人,但只有“天尔”等四人负担印费。

  作为当时关海小学的校长,“天尔”每月收入三十四元,每月负担出版费八元至十元。不过,尽管“物质上的痛苦”,但“傲岸的性格”、“朋友的鼓励”,终使他“咬着牙齿支撑下去”。到出版《海国月刊》的时候,当时陈济棠统治下的广东省政府颁布了新的出版条例:凡定期刊须缴纳一千元至三千元的现金保证,方准出版。

  《海国半月刊》每期十四元至十六元的印费,已经让“天尔”等人痛苦不堪,这上千元的保证金无疑是宣判了他们办刊的“死刑”:《海国月刊》的创刊号也就成为终刊号了。

  文人办刊与商业需求兼容

  民国时期的海南大众新闻媒体,其办刊办报的地址多在现在的海口市博爱路一带,当时的“海口”也仅指这一带周边方圆两三公里的范围。依托着港口的地理优势,当时的海口居住着五六万人口。源于商业贸易的需要,人们对于本埠、外埠的消息有着渴求。相关研究显示,从1926年到1939年2月,海南侨居国内的人士以及岛内机构、政党、组织、团体所发行的报纸、杂志多达91种。

  张兴吉认为,民国时期报纸杂志出版寿命比较短,报刊社的负责人更换频繁,但是还是有人不断地进行尝试,因此可以推断在当时办刊办报还是有一定利润空间的。据《海南岛建设论》的记载:在1932年的海南岛教育文化概况中,除《琼崖民国日报》、《琼崖新民日报》外,还有《文昌周报》、《乐会半月刊》两种刊物发行。但是这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当时,岛内的很多读者通过从广州、香港甚至上海直接邮购报刊,了解岛内外的消息。

  日籍人士后藤元宏所着的《海南岛全貌》中称:1922年前后,岛内还有名为《琼州新报》的定期刊物,刊载当时的政治、经济新闻。张兴吉判断,定期刊物上有“经济新闻”,即是出版报纸的商业需求的表现。不难注意到,在当时的报纸上,就可以看到商会公告等。

  《海国》系列刊则是典型的文人办刊的操作模式。《海国半月刊》的发刊词中有这样写到:我们不是摆脱生活的骚扰,我们不是为了名利而争斗,我们只是秉着内心的灵感,发我们所要发的幽思灵感。我们是在大海上浮浮沉沉,四顾已无涯,还有浓雾阴影,永远在这狂潮中挣扎,漂流,时笑时哭,便是我们的人生!

  编辑《海国半月刊》的思路,更是典型的文人办刊之路:每期登载文学理论一篇,小说或者戏剧一篇,诗歌二首,随笔或通信一两篇,翻译一篇,此外还有一篇1000字左右的编后话,对内容的作品略为介绍。《海国半月刊》的作者队伍,更能说明一些问题:虽有秋人、茅屋、太克、白兰蒂、MC等,但实际上只是两个人的笔名而已。

  在海南民国时期,一些报纸有了副刊的设置。对此,张兴吉认为,这是当时海南报纸办刊成熟之处。“日报在副刊的基础上,就可以定期出版更具深入性、可读性的报道。另外也可以相对保存更长的时间。比如留存至今的报纸原件很少,但杂志比较多。”

  刊载内容“隔空交战”

  民国时期,不同阵营和思想人士通过报刊展开论战,并不鲜见。在海南,这样的事情也有。

  以《海国》系列刊为例,尽管这只是纯文艺类的刊物,但是依旧逃不过“被人放枪”的命运。“天尔”在《我与海国社》中回忆,1930年1月,吴道南在琼崖独立,陈策奉命调海军封锁琼崖,时局混乱。“这一班青年边有人放暗箭了。有的说我们是国家主义派,‘海国’二字即是‘海南国家主义’的简名;有的说我们爱读耶稣的文学作品,定是孙中山先生的叛徒;有人更是在报上作文骂我是‘落伍的颓废派’、‘最新式的冬烘(迂腐)先生’。”

  稍早《海国半月刊》出版至第三期的时候,“天尔”还写到“一位名叫符柏坚的,集合几个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的学生,创办一个《我们》半月刊,与我们的海国对峙”。更让“天尔”受到刺激的是,在《海国半月刊》创刊号出版的第二天,有四个青年学生找到他,要求参加海国社。但后来四人看到海国社的办刊者不是留学生,便都去加入了《我们》。

  在日军侵入海南岛之后,日本的“文化战士”也进驻海口,控制岛内的新闻事业。张兴吉在书中写到,日军当时强行征用了坐落在海口博爱路的海南书局的房屋和设备,归日本海军报道部使用,后来招募人员,创立《海南迅报》。《海南岛记》的作者火野苇平直接地参加了创办活动。1939年2月15日,《海南迅报》发行了第一号,之后数日又发行了创刊号、第二号、第三号,在海口售卖。

  记者从张兴吉教授收藏的《海南迅报》创刊号缩影件看到,整个报纸版面使用中文,竖排,内容有创刊之辞、海口市商会通告、布告等,还有两篇当时战事的报道。标题和内文都采用宋体字。而在一份四天后出版的《海南迅报》缩影件上,记者注意到,每一篇稿件的标题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美术编辑,或是套花,或是画线,整个版面比较创刊号有了些许灵动亮色。

  日本投降之后,中国军队接收了相关报刊以及印刷设备。之后,以海口为中心的都市中的报纸有所恢复,但数量也不多。据《海南岛志》记载:本岛新闻事业,集中于海口,现有大光、和平、民国三种报纸,最近有其他各报社亦拟计划出版。至其他各县,则几无一略成规模之报纸,以是消息阻塞,居民几无精神食粮可言也。

  根据张兴吉的调查,在抗战结束后,海口有《琼崖民国日报》,社长初为符杰,继为王水源,社址在博爱路165号,每份80元,批发65元。还有《华侨日报》、《和平日报》(琼崖版)、《大光报》等报纸。(记者 郭景水)


海南人才服务网(微信号:WeiLai-YQF)

助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
海南亿企发商务有限公司
代办人才落户,代办工商执照,代理记账,商标专利

•海口公司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五指山南路国瑞城写字楼南座1202室

电话:0898-88332593

邮箱:52235227@qq.com

 

•三亚公司

地址:海棠区陶然湾1栋

电话:0898-88810199

邮箱:52235227@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nhlw.cn/lsrw/whjq/bb441d2132c733875a1ecbe952ddcc9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备案号:

琼ICP备19000951号-14 | 琼ICP备19000951号-20

Powered By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海南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